学术动态 | 刘志伟:《溪畔灯微:社会经济史研究杂谈》

发布日期:2020-06-21
《溪畔灯微:社会经济史研究杂谈》

把这些文字编在一起,用这样一个书名,也许需要做一点交代。

岁月如矢,倏忽已入耆年。日暮之时,总不免常常回首走过的路,以旧时之记忆,激励前行的意志和信念。我人生中走过最刻骨铭心的路,是在1969 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大约九十点钟,我独自一人,沿着一条20 华里的山路走出深山。

当时,我刚过13 岁,小学没有毕业就因为“文革结束了学业,1968 年“复课闹革命”时,小伙伴们直接进到中学,我却被拒于校门外,只好跟着父母到了干校,失学大半年。那天晚上,白天到城里办理公务的叔叔带回一个消息,说学校愿意接纳我回校上学。听到这消息,我兴奋不已,马上找了两根棍子拿在手上壮胆,独自一人从山里走去县城。

那片深山,在1968 年秋天开辟为五七干校之前,是荒无人烟之地,山中不仅有很多的山猪,还有当时还没有灭绝的山牛、老虎和其他野兽,春天更是毒蛇复苏出没之季。我一路上挥动着手中的棍棒,心中充满对山林的恐惧,更怀有对求学的憧憬。山路沿着一条山溪延伸,大约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没有任何村落人家,漆黑一团,一路伴我行走的,是潺潺溪水声;走了一个多小时,才渐渐看到远处村落的微弱灯火……

这条路我当时只走了两个多小时,但后来半个世纪的人生道路,我一直觉得都是这条路的延伸,自己永远只是在这条路上前行。这是我通向知识、思想、学问之路,无论一路有多少崎岖,黑夜如何笼罩,潺潺清澈的溪水都在伴我前行,远方微弱的灯火,在我前方闪烁,驱策我前奔。

50 年来,少年时走在这条路上涌出的情感,激发的精神,在我心中萦绕不散,越到暮年,越不能释怀。很遗憾的是,我不会赋诗作词,无法用自己的文字来表达这种情怀,于是就从古人笔下去寻找。我读到明人王世懋这首《建阳道中夜行口号》诗,顿在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悔将名姓挂词场,老去传经意转忙。

岁事惯从行色尽,宵征偏觉畏途长。

春前响急知溪畔,雨外灯微识建阳。

潦倒若为持自解,武夷山好荔枝香。

 

这首诗,不仅生动地写出了我在黑夜山路上前行的感受,把那以后我在治学道路上的经历也烘托出来,写出已过花甲耆年之我的心境。这本集子所收诸篇,主要是我近年来在种种场合发表的言论被记录下来的文字,所谈大都是我多年读书时思过想过,但又未能以专论方式写出来的话题。以演讲和接受访谈的口述方式,记下自己多年读书中的思考,同学界交流,可以说是一个走近迟暮的学人仍努力前行的一种方式。这种以口头表达出来的见解,虽然不那么严谨,但确实是一路在学术之溪畔行走着,由遥遥前方闪烁着的微弱灯火引领,反复回旋于脑中的杂念。汇编这本小集子的时候,编辑让我起个书名,一直盘绕在我脑子里的,总是想找到合适的字句,表达这种“不需愁日暮,自有一灯燃”的心绪。于是,我从这首明人的诗中捡出“溪畔灯微”四字,我想,这四个字烘托出了这首诗的全部意境,溪水的声响和前方的微灯,永远在我探索思考的道路上伴我前行。

 

 

作者简介

 

刘志伟教授

 

刘志伟教授,amjs澳金沙门151(中国)有限公司教授,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1983年毕业于amjs澳金沙门151(中国)有限公司后,一直在中山大学从事明清社会经济史教学与研究。1985年晋升为amjs澳金沙门151(中国)有限公司讲师,1991年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起任amjs澳金沙门151(中国)有限公司主任,2008年起任亚太研究院常务副院长,2010年起任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 | 方子潇

初审 | 刘志伟老师

审核 | 安东强老师

审核发布 | 龙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