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历史人类学学刊》第16卷第1期(2018年4月)目录

发布日期:2018-07-09

《历史人类学学刊》

第16卷第1期(2018年4月)

目录&摘要

 

《历史人类学学刊》

 

刘永华:寺庙进村——闽西四保的寺庙、宗族与村落(约14-20世纪)

       摘要:本文試圖通過梳理歷史上閩西四保地區的寺廟修建活動和寺廟步入當地村落的歷史進程,揭示寺廟和神明對於不同時期四保社會的意義,探討神明祭而且與地域社會之間的動態關係。從宋元時期至明代中葉,四保的儀式社會實踐主要圍繞佛教寺院、地方神廟、社壇和厲壇及功德寺進行,這些寺廟和神壇主導著當地鄉村的象徵生活和社會生活。

       明中葉以來,在明清王朝推行的鄉村統治制度、禮下庶人、鄉村經濟的商業化、地方權力角逐等多種因素的交相影響下,四保社會發生了一系列變動,具體體現為:宗族組織的興起、神壇的分化、村廟的普及、跨村落聯盟的興起和神明會社的湧現等。在這些變動的影響下,寺廟與地域社會之間的關係開始發生重大轉變。從15世紀中葉起,在士大夫和地方精英的推動下,四保宗族啟動收族實踐,此後至18世紀末,宗族逐漸在當地普及。隨著宗族的普及,祖先祭紀從寺廟剶離出來,轉移到祠堂舉行,同時,親屬關係成為動員社會資源、重組社會關係最重要的「語言」之一。

       儘管如此,明代中葉以前建立的以寺廟為中心的社會框架基本延續下來,但其地位和社會內容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在宗族興起的同時,四保寺廟與地域社會之間的關係也出現了種種變動。從明中葉至土改前夕,當地寺廟數量劇增,寺廟與村落社會的關係越來越密切,部份寺廟與村落逐漸結合,成為界定村落邊界、建構和強化村落認同的宗教象徵,從而出現筆者稱之為寺廟進村的歷史進程,現代意義上的祭祀圈開始普遍出現。寺廟還藉由為跨村落聯盟和宗族內部的人際網絡提供儀式社會框架,深刻地介入鄉村生活當中。最後,一個以寺廟為中心的村落社會形成了。

 


 

连瑞枝:书写西南——两种典范历史的对话与建构

       摘要:這篇文章討論西南歷史書寫背後的政治與社會結構。大理作為昔日西南之政治中心,在明清治理下曾經留下豐富的歷史文獻。本文主要以大理之歷史敘事為分析對象,透過不同文類與書寫者、創造他們書寫歷史的政治與社會脈絡,來討論西南兩種典範歷史的建構:一是諸葛武侯南征的僰人論述,一是古天竺聖地歷史。

       基本上,官方檔案與志書支持建構以華夏中心的典範歷史,但是,民間流傳的章回小說,試圖將古印度的佛教故事和地景編織在一起,支持大理為古天竺的典範歷史。雖然官員和士人多支持前者,土官和鄉里社會多支持後者,但更重要的是在兩種典範歷史之間所進行的諸多辯證,提供我們觀察不同身份的書寫者如何為合理化自身的處境而作出努力。

       綜合來說,中央官員試圖建立一套貫時性的正統歷史敘事,而民間則採取共時性的傳說來應對之,透過這兩種典範歷史的框架,我們可更清晰地觀察不同社群在此兩種典範間所產生多元歷史敘事的可能性。

 


 

任建敏:從神明到祖先——清代桂林府臨桂縣茶洞地區的社會轉型

       本文以桂林茶洞地區為個案,考察廣西東北部不同族群在清代的社會轉型。清代茶洞及其周邊,有一個神明與祖先一體共存的階段。一般來說,最初村里都是為神明修建「公祠」或廟宇的,其後才逐漸加入一些宗族的族譜字派等元素的碑刻。在後來的歷史變遷過程中,有的村子有獨立的神廟,有的村子廟宇是以神明為主、祖先為輔的狀態,有的村子把神明與祖先並列供奉,還有的村子廟宇以祖先逐漸取代神明、最終把神廟改造成祠堂。到了清代後期,茶洞周邊形成以同姓網絡為核心的社會結構,但是在這一結構之下形形色色的差異,仍然顯示出這些人群有看不間的歷史根源。如在茶洞地區廣泛流傳的「征寇」與「九寨」的敘事,是間一段歷史的一體兩面。這個地方是否真的有「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強調征「寇」敘事的人群,要用這一說法來強調自己立籍的基礎是站在官府一方征「寇」;強調九寨敘事的人群,則保留了這些人曾被作為征討對象的歷史記憶。

 


 

林立:工管:新劇、工會與戲班-1950年代初的潮劇改造

       1950年代初,國家對傳統戲曲進行改造,即改人、改戲、改制,簡稱戲改。各地戲改形式不盡相同,在廣東潮汕地區,戲改幹部和藝人運用新劇和工會這兩種社會文化資源搭建合作平臺,在戲班成立工會,提出新劇,逐步禁演舊戲,改變了戲班的權力結構,潮劇從內容到形式都被改變了。

       這些改變,又觸發了另一層的變動。由於觀眾不接受新劇,導致戲班破產,上級只好要求戲班工會組織工人民主管理委員會(工管會)接管戲班,終於形成了「戲改會-工管會-劇團」的權力格局。這一結果的出現是過程中各色人等(包括班主)發揮主觀能動性,層層推進,多種因素疊加作用而成的。

 


 

书 评 目 录

 

潘凯评:黃阿明,《明代貨幣白銀化與國家制度變革研究》

张爱萍评:陳瑤,《糴糶之局:清代湘潭的米殼貿易與地方社會》

唐金英评:吳琦等,《清代漕糧徵派與地方社會秩序》

周坤评:安東強,《清代學政規制與皇權體制》

张琪评:陳麗華,《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

林静评:曼素恩著,羅曉翔譯,《張門才女》

曾旭评:許紫芬,《近代中國商人的經營與帳簿:長崎華商經營史的研究》

覃延佳评:張亮,《南海回村:三亞回族的空間觀念與社會實踐》

黄普基评:윤명철,『혜양사연구땅섭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