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 《汉晋道教仪式与古灵宝经研究》跋语
《汉晋道教仪式与古灵宝经研究》,85万8千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
作者简介
王承文教授
王承文,湖南常德市澧县人,历史学博士,amjs澳金沙门151(中国)有限公司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道教经典和道教史、敦煌学、隋唐史、华南区域史研究。著有《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等。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国哲学史》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1999年1月,获中国史学会和《历史研究》编辑部在全国范围内评选的“历史学优秀论文奖”。2005年、2013年、2015年,三次获广东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同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跋语
这本书稿是我对自己最近15年来早期道教史研究的一次结集。当然也可以说是对我自己过去一个人生阶段的总结。2001年12月,我完成了《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的书稿。在该书最后的《跋语》中,我称“这本书稿只是本人道教史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一位我很尊敬的先生来信称,希望这本书真的只是我“道教研究的阶段性总结”,意思是希望我今后还能再写出新的更好的道教研究著作。扪心自问,当年我在将那本书稿正式提交给北京中华书局后,其实对于以后的研究方向很是彷徨茫然,并没有再系统而专门地做道教经典和道教史研究的打算。一方面因为我是学历史专业出身的,也一直在中山大学历史系从事中古史以及历史文献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内心更希望能回到我原来从事的隋唐史和敦煌学研究中去;另一方面则是中古道经和道教史研究中的争议和分歧随处可见,几乎每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学术界都有不同的看法,既不易找到讨论问题的着力点,也很难达成共识。然而,回首这过去的十五年间,虽然我的确也对中古华南区域史以及南部边疆和南海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并且从2008年以来,先后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但是,我最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却仍然都花在了早期道教研究上。
究其原因,首先是缘于我原来从事的古灵宝经研究,还有不少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这些问题既令人感到困惑和困扰,又长期令人难以释怀。例如,东晋末年古灵宝经在道教史上一直就以斋戒仪式的极端重要性而著称。然而,要真正弄清古灵宝经斋戒仪式的来源,就不能不去深入了解汉晋道教斋戒仪式的起源和发展。而要了解汉晋道教斋戒仪式的起源和发展,就不能不去了解它与先秦秦汉国家祭祀斋戒仪式以及早期汉译佛经中斋戒仪式之间的关系。显然,要真正弄清这样一些极为复杂而又困难的问题,其所牵涉的范围已经远不止汉晋道教斋戒仪式本身。十多年前,我在一次国际道教学术会议上,与一位在国际道教学界知名度很高的国外学者,讨论汉代《太平经》和早期天师道斋戒制度的问题,而这位一直以道教仪式史研究著称的学者,却很肯定地说,他并没有发现《太平经》和早期天师道有斋戒制度或斋仪。后来我又进一步了解到,这种观点其实在国内外学术界还有相当大的代表性。这让我感到非常意外。因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必然还牵涉到对古灵宝经斋戒仪式的性质和来源以及早期道教史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基本判断。而这一点也让我认识到,早期道教仪式史其实还是一个基础相当薄弱的研究领域,还有很多并未真正弄清或者说是远未解决的重要问题。而最近十多年来早期道教仪式史研究的发展,也越来越清楚地证明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已经极大地影响了国内外学术界对早期道教仪式史的认识。
其次则是缘于同行学者的相关讨论和质疑。而本书中的部分篇章,就是针对这种讨论和质疑的专门响应。众所周知,早期道教经典和道教史研究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充满分歧和争议的领域。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古灵宝经在国内和国外都已成为道教研究中很热门的话题,各种新的观点、歧见和争论亦就由此大量产生。长期以来,由于受中国文人传统中的面子观念以及学术评价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质疑和批评并不多见。然而,早期道教史研究特别是古灵宝经研究,却是一个学术批评相当成熟的研究领域。近十多年来,我们看到一批既富有才华和锐气、也有国际学术视野的青年学者,以他们鲜明的“一针见血”、“单刀直入”的讨论方式,有力地推动了学术批评的开展。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一方面使不少前人习焉不察或者关注不够的学术问题得以凸显出来,另一方面则促使对原有学术问题的讨论走向深化。而他们执着求真的态度以及敢破敢立的学术情怀亦令人感动。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真理从来都是在争论中愈辩愈明。对学术界已有的相关论著和观点作出评论甚至批评,是一种规范的学术研究应有之义。学术研究不应该允许学术灰色地带的存在,而学术认识和观点的差异也不应该成为“自说自话”最终无解的学术公案。虽然我并不一定就完全赞同他们的学术观点,但是却很感谢这些年轻学者,因为这种直率和直接的质疑确实使我获益匪浅。而我在本书中对这些质疑的回答和响应,往往也是比较直率和直接的。当然,这种方式丝毫不影响我对这些年轻学者的赞赏和感激。同样,我对部分前辈学者相关成果的讨论,也丝毫不影响我对他们的钦佩和敬重。而且,我也很诚恳地希望这种良性的学术批评和互动,能够继续下去。
本书所涉及的“汉晋道教仪式”和“古灵宝经”,是两个既各自有其独立性然而又具有深厚内在关联的课题。斋戒制度是汉晋道教仪式史研究最重要的起点和基础。而敦煌本《灵宝经目》则是古灵宝经研究最重要的起点和基础。国内外学术界围绕这两个重要问题的不同认识,亦使得汉唐道教发展史呈现很不相同的面貌。正因为如此,我希望能在数据考据的基础上,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对以上两个方面都能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推动。因而这本书稿的所有内容,都建立在各种专题研究的基础之上。而在本书成书的过程中,也没有特意地追求结构的完整性和内容的系统性。其原因主要是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很多。而这种专题研究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尽量避免对前人或自己已有的研究再作综合性的概括与叙述,另一方面则可以真正地突出自己的新研究和新见解。
正如上一本书一样,这本书稿也只是对我自己“道教史研究的阶段性总结”。我自己既没有将这本书稿藏之名山的打算,也未期待一些学术界争论已久的问题,都能够在这本书稿中达成最终的共识。不过,我还是希望这本书稿为早期道教史研究增添了一块砖石,使学术界的相关的研究和认识,能够站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发展。
本书稿在形成过程中,很多师友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帮助,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刘凯博士等在数据校对方面提供了诸多帮助。本书的责任编辑李炳青编审严谨负责的精神令人钦佩,谨此致谢!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这部书稿是在本人2013年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点项目——“古灵宝经与中古道教经教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至于原来课题中的“中古道教经教体系研究”部分,则发展和扩充成为另一部独立的书稿,将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