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长安印记,览古都风韵 ——历史学系师生赴西安开展考察活动

发布日期:2019-12-12

  11月29日至12月1日,我系组织学生干部、港澳台生、国际留学生前往西安进行考察,亲临历史现场感受古都文化魅力,领略中华悠久历史文化,同时促进我系各年级各专业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队伍凝聚力。一同前行的还有我系19级班主任杨勇副教授、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朱玫副教授、科研秘书张文苑老师,研究生教务员黄欣老师。


  访历史旧址,抒爱国情怀
  11月30日下午,我系师生一行来到西安事变纪念馆。纪念馆分为“历史的转折——西安事变史实陈列馆”和张学良公馆两个展区。史实陈列馆参观过程中,伴随着讲解员的细致解说,同学们认真观看各种照片、报纸与实物,对西安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其重要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深深叹服张学良和杨虎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所展现出的爱国情怀和远见卓识。张学良公馆为三栋民国建筑,馆内通过场景的复原和蜡像的摆放,向参观者生动展现“西安事变”谈判的精彩瞬间。

11

  随后,大家来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这里担负着开展统战工作、推动救亡运动、运送抗战物资等重要任务。步入纪念馆的大门,目光所及的是由西向东依次排列的十套院落,青砖白墙,错落有致。纪念馆内,接待室、收发室、会议室、电台室等完好如初,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办事处同志们生前的工作情景。
  在讲解员对办事处成立经过、历史任务,办事处同志工作学习和与敌人作斗争情景的生动介绍下,大家仿佛亲临那段千帆竞发、浴血奋战的艰难岁月,纷纷被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指挥与英勇无畏所折服。而纪念馆外墙上张贴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字样也在提醒大家勿忘这段革命历史,历史与现实交汇,同学们一致表示会传承这份红色记忆,将爱国热情、革命信念转化为内在动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后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学习与工作。

1

 
  观各大展馆,寻发展历程
 
  11月29日下午,一行人来到西北大学,在师生代表团参与座谈会的同时,另一批学生前往西北大学博物馆,参观西大校史馆、地球馆、生物馆、历史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在西大校史馆回溯了西大学府百年来薪火相传的艰苦奋斗历程,在地球馆窥探到亿万年沧海桑田的地球生命奇观,在生物馆欣赏了万千顷陆地海洋的物种繁衍,在历史馆见证了数千年来华夏腹地的文明创造菁华。

1


11月30日上午,大家前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进行参观。无愧于“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称,一进入现场,同学们就震撼于这坑中成排陈列、披坚执锐、气势雄伟的兵马俑。伴随着讲解员的解说,通过看图解、观实物,同学们又进一步了解了兵马俑的发现和发掘情况、考古研究现状以及陶俑烧制雕塑的过程,同时从俑坑的位置关系窥探秦军的三军布局。凭栏俯视,仿佛时光穿梭,大家一齐回到了那喊杀震天、战车嘶鸣的古战场。
 

1

 

1


  12月1日上午,众人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作为13朝古都,历经73位帝王,共有72座陵墓,依托其悠久的历史,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多样。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见证了陕西史前文明、赫赫宗周、大秦帝国、大唐盛世……原本只能在历史书中见到的古物陈列于前,同学们直呼大饱眼福,2018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研究生周建飞同学笑称:“参观陈列简直就是在看历史教科书”。马来西亚留学生罗国飞同学称赞道:“看到很多化石和文物都保存得很好,出处、来源的描述也很详细,连古代外国人在中国的历史也描述了很多,很好地做到了还原历史”。参观完毕,同学们或为看展时间不足感到惋惜,或发图于朋友圈惊叹这“九张图装不下的震撼”。
 

1


  游特色景观,品当地风情
  11月29日晚,师生们一同步行参观大唐不夜城,尽管天空下起丝丝小雨,但美景在前,大家的热情丝毫不减。缓步于中轴景观大道,灯火璀璨、流光溢彩、气势恢宏,“武后行从”、“贞观之治”、“载舟覆舟”等雕塑景观一一展现,众人在阴雨蒙蒙中仿佛窥探到那诗乐歌舞、国富民强、海晏河清的大唐盛世风貌。
  12月1日中午,众人又至陕西民俗大观园。园内,“面条像腰带”、“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等陕西十大怪雕塑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生动再现陕西当地民俗。同学们或是仔细考察人物神情姿态,或是三五成群拍照留念,纷纷为陕西特有的民风民俗点赞称好。
三天行程结束,返程途中,同学们依然对此次考察回味不已。2018级本科生陈颖恩说道:“作为历史系学子,很高兴能与西安相遇,西大博物馆里丝绸之路的硕果令人叹为观止、陕历博丰富的馆藏文物使我流连忘返、办事处纪念馆展现的革命家的“八办”岁月让我肃然起敬,感叹西安每一处都是历史与文化的交融。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也会更加注重实地参观与考察,做到知行合一。”此次西安考察,让师生们回到历史的现场,感受历史的温情和魅力,增强了历史感,是我系开展的一次深刻的实践教育课,也是我系构建新时代历史学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

 

撰稿 / 李竹
供图 / 於乐 等
编辑 / 镇鑫
初审 / 周慧春老师
审核 / 徐翠丰老师
审核发布 / 龙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