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历史学系南雄始兴考察第七天 11月02日
DAY 7 始兴县 隘子镇
时光悄悄走过,转眼间来到了中大历史学系2017级本科南雄始兴实践教学的最后一站。11月2日早上8点,李欣荣、谷小水、陈喆三位老师以及研究生助教带领考察小组成员,驱车前往位于始兴县隘子镇的考察点——满堂客家大围。
满堂客家大围
甫一下车,同学们便为满堂围的规模所震撼。在讲解员胡女士的带领下,我们移步换景,直接用目光和脚步体验这座客家古建的宏伟与精妙。满堂客家大围的围主是当地富豪官乾荣,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咸丰十年(1860年)竣工,占地面积13860平方米,享有“岭南第一围”的美誉。
满堂客家大围坐西北,向东南,位于黄水河与石下水两河交汇的河滩地上,背靠马尾狮山,面朝七重山,实为一处坐山望水的风水宝地。满堂围是一座用花岗岩、河卵石、水磨青砖与松杉木材等构筑而成的方形大围,用料讲究,坚实大方;由中心围、上新围、下新围三部分组成,呈现出呈“屋包围、围包屋”的“回”字形格局。围屋的选址、设计与建造不仅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理念,同时发挥了抵御外敌、护卫族人的功能。此处也的确成为了官乾荣一脉的隆兴之地,官老爷将马尾狮山上的珍贵木材砍下,人工开凿九曲河,通过水路运到广州、佛山等地,通过当官的四弟疏通关系出售木材,遂财雄势大,富甲一方。
我们参观了满堂围的中心围部分,里外共有三个回合的房屋。第一回合是护卫主围以及存放杂物的傍屋;第二回合的奠基围供给官老爷的夫人孩子以及丫鬟家佣等居住,门有五道,墙厚2.48米,是金包银结构的夹心墙;第三回合以祠堂太子楼为中心向外修建,仅有男丁居住,共有四层楼,分别给管家、师爷、老爷及帐房先生居住,顶层是给孩子们读书的私塾。建筑围屋的材料极其坚固结实,地基横铺九层松木,墙体花岗岩自清远水运而来;每一块水磨青砖都经手工磨成,其间以蛋清糯米石灰浆牢牢地黏在一起;木板梁柱都是用砒霜药水浸泡过的杉木,有良好的防虫效果。顺应了围主官乾荣的道教信仰,大围内的建筑细节充满了对吉祥数字“七”的崇拜,整座围屋共有大小房间777间,设17个议事厅,楼梯7座,窗栅7条,雕牡丹、莲花、桂花、梅花、兰花、菊花、谷穗7种吉祥图案……总之,满堂围以民居建筑的形式,处处蕴含着文化与故事,等待后人去发掘、去讲述。
对于外人来说,满堂围是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但对于居住在围屋内的官家族人来说,满堂围则是安全可靠、生生不息的乐土家园。小鸟雀儿在屋檐梁下筑巢欢唱,庭院廊前植下的金银桂花香气怡人,稚童在门前石板嬉戏,空气中氤氲着手作炒米饼的馨香。讲解员告诉我们,官家人才辈出,且极重家族荣誉,有出息的子孙后代被写入了家族的光荣榜。至今仍有一百八十多位官家后人居住在上新围和下新围,静静守护围屋一方。肃穆的围屋气势恢宏,成为了权势与财富的象征,它也是大家族团结一致、同舟共济的心灵依归,随着岁月的打磨浸润,满堂围亦成为了我们研究传统客家建筑工艺文化的珍贵遗产。
风度学校旧址
离开满堂客家大围之后,我们首先驱车前往彩岭村的风度学校、中共始兴县委机关旧址以及风度革命历史陈列馆,接下来参观张发奎故居及其家族墓地。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始兴革命历史中的“风度”魂,回顾了始兴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光辉历程!
我们首先参观了风度学校旧址和风度革命历史博物馆。始兴县史志办主任单小红老师与当地村干部亲切地为同学们介绍讲解,让我们了解到了更多历史的细节。
20世纪20年代,革命运动不断高涨,始兴革命进步分子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蒙,积极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1922年春,被誉为“始兴革命先驱”的张光第加入了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8月,张光第、李大光、钟远徽等70多人成立了革命组织“新兴社”,出版进步刊物《始兴青年》,开办“宣传所”,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次年初,张光第和陈竹君团结县内一批进步人士建立了始兴第一个农会组织,随后成立农会,推动农会组织在周边地区发展壮大。1928年春,农会领导人陈竹君被反动当局杀害,张光第等人被当局通缉,始兴农民运动随之转入低潮。
大革命失败后,始兴县革命进步分子积极配合土地革命,开展革命斗争。始兴在1927年建立党的组织,并于1929年成立中共始兴支部(次年改称中共始兴特别支部)。1931年,张光第回到始兴,召集吴新民、曾谊勋、陈培兴、张铭等人秘密成立农协小组展开活动。同时,始兴人民积极配合朱毛红军开展革命斗争,为工农红军提供粮食及生活用品、计划武装暴动。1936年初,始兴成立了进步组织“始兴青年歃血团”,随即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运动。此间,张光第受张发奎委托返乡创办风度学校,他便以此为契机,借校董张发奎的名义掩护革命活动,将风度学校辟为始兴革命的重地。
1939年冬,日军第一次向粤北进攻,一度攻至清远,粤北形势岌岌可危。邓文礼受组织委托,让风度学校校长全赓靖请求时任国军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拨回一批枪支弹药,成立了抗日武装——风度抗日自卫中队。1940年2月,经广东省委同意,成立中共始兴县委,温盛湘任书记。此后,始兴党组织力量迅猛壮大,对革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先后秘密迁往韶关的南雄、始兴。为了确保安全,始兴县委精心安排省委机关领导前往红围附近的日新小学、信义小学、志德中学等学校任教,以职业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1941年春,省委复迁回韶关。自从粤北省委惨遭破坏后,始兴一拨又一拨外地地下党员为逃避当局追捕跑到始兴风度学校,风度学校的党员们便让这些同志以教书名义在学校隐蔽下来。始兴党组织在非常时期利用风度学校这个庇护伞,为中国革命保存精干力量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1944年,陈培兴召集刘世周、吴新民、邓文畴等人积极恢复党组织活动,成立临时县委,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始兴党组织恢复活动后,即于次年5月在风度学校成立了始兴抗日自卫队风度卫校独立分队。6月,风度大队率600余名将士攻打桃村坝,摧毁了反动政权。次月,风度大队赶走了日本侵略军,光复了县城,成立了始兴抗日民主政府,为全国取得抗战的全面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45年8月,东江纵队北上部队抵达始兴与风度大队会合。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始兴北山和南山分别成立第三支队和第五支队,进行了艰苦的游击战争。1949年1月,粤赣湘边纵队北二支队成立,由北二支队领导的始兴游击队伍还挺进虔南、龙南、定南开辟“三南”革命根据地。同年5月,根据中共华南分局方方书记的指示,始兴党组织发动群众积极筹粮,为迎接南下大军作好充分准备。
1949年9月,邓文礼等对始兴国民政府县长、县自卫大队队长饶纪绵开展策反工作,促使其率1300多人起义。9月25日,始兴全境解放。
自1925年至1949年间,始兴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先贤英烈。经查,共有325位始兴先烈为革命献身。作为粤赣公路干线上的军事要地,始兴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历经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发奎故居
参观风度革命历史博物馆后,我们来到了张发奎故居。
张发奎故居包含贵庐、竹溪桥、向华泉三部分。贵庐坐西北向东南,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张发奎转战大江南北,被誉为铁军军长。功成名就之后,他多次返乡,由部下的工程兵部队在自己的故乡修建了“贵庐”。这些工兵们使用上好的水泥、砖石精心修筑了这幢小楼,质量极高,历经70多年风雨洗礼仍坚固无比。在贵庐的二楼展厅,展览了张发奎先生的生平事迹与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
转入“贵庐”身后,只见一条哗哗作响的小河玉带般环绕着小楼,一座上书“竹溪桥”(为纪念张发奎将军父所建)的青石条砌拱状小桥横跨其上。据介绍,该桥与“贵庐”一同建于1937年,同为张发奎的工兵部队所建。
而在“竹溪桥”后有一处长年汩汩不绝的温泉,是当地百姓喜欢沐浴的地方。但泉眼所在处原来是简易茅棚,极不安全,村民们使用时也不方便。张发奎为此又捐资建造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温泉浴室,其部下便以张发奎字号定名为“向华泉”。
最后我们步行来到了陈屋背夫山北坡,拜谒张将军与夫人刘景荣合葬墓、张将军父竹溪及母萧夫人合葬墓,弟贵斌墓。
至此,我们结束了为期一周的南雄始兴考察。回顾这七天,我们领略了恐龙之乡的厚重积淀、梅关古道的崇峻险要、珠玑古巷的沧桑底蕴、扶贫村落的特色发展、围屋围楼的威严坚固、瑶族乡的天然质朴、始兴革命的波澜壮阔……此次韶关考察,我们乘兴而去,满载而归:在考察过程中,师生一行对于口述历史意义的理解和技巧的运用更加明晰,对于传统古村保护与开发的思考越发深入,对于波澜壮阔的韶关革命历史的体悟也越发深刻。
感谢各位老师与助教师兄师姐一路以来的辛勤付出与亲切照顾,感谢南雄始兴考察给我们带来的历史学收获体悟,这段充实而又珍贵的回忆,将成为我们漫漫求学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撰稿 / 罗嘉炀、杨迪
审校 / 黄力 编辑 / 罗嘉炀
供图 / 第四小组全体成员
初审 / 李欣荣老师、谷小水老师、陈喆老师
审核 / 安东强老师
审核发布 / 龙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