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华人信仰与文化考察】10月27日
考察第二日的上午,我们首先前往莲峰庙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而后前往望厦炮台遗址及普济禅院考察学习。下午,在位于大炮台下的澳门博物馆对澳门的历史文化进行学习研究。最后前往三街会馆中考察澳门商业会馆与信仰文化之间的关系。
莲峰庙与普济禅院
澳门传统信仰
现在所见的莲峰庙规制,形成于光绪二年(1876)。门口仍有两处旗杆石,上书:“香山縣知縣三 香山縣縣丞彭 道光戊戌年仲冬穀旦敬送”。建筑横连三间,前后主殿供奉妈祖与观音,侧殿还供奉着关帝、文昌、金花夫人、痘母元君、神农等不同的神祇,后殿中设有长生牌和往生牌位。在莲峰庙前地左侧树立着林则徐的雕像,旁边即为林则徐纪念馆。1839年,在广东主持禁烟的林则徐,在莲峰庙会见了澳葡官员,“宣布恩威,申明禁令”,取得了澳葡当局在严禁鸦片方面的合作。考察过程中,引起我们兴趣的是高悬于庙堂的各种牌匾。从书写时间看,仍存最早的匾额为“中外流恩”,由值理崔吟翰于万历三十年(1602)敬献。其余大部分都为光绪二年。从捐献者看,既有本庙值事和其他庙宇,也有社会信众。来自信众的匾额中,多是以“行”“堂”落款,如“京果海味酒米行”、“山货同义堂”、“绸布行”等等。
我们对莲峰庙牌匾的兴趣,同样也延伸到了普济禅院。它兴建于明末,是澳门最大的禅院,但仍然是多方神祇汇聚之地。中殿为大雄宝殿,右殿有“海不扬波”的匾额,内亦供奉着妈祖。从《重修普济禅院碑志》可知,普济禅院于咸丰八年(1858)大修,得到社会各方人士捐助,落成后收到各种敬贺的匾额,如广东水师提督军门李光显。无论是捐款单位,还是献匾单位,也是以“行”“堂”“号”“栈”等记。普济禅院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一个标签——中美《望厦条约》签订地。从庙内转出门外,东侧是后山花园,1844年,清朝大臣耆英与美国大使便是在此处订立条约。
在晚上讨论过程中,我们发现,虽则这两处地方都有各自的主神,但是并不影响其他神祇崇拜的和谐存在,呈现出实用主义的特点。另外,两处庙宇筹建过程中,慷慨解囊的并不是个人,而是以一个组织单位捐献。因此,我们尝试讨论澳门华人的社会里的基层组织与商业的关系。华人通过行业关系团结在一起维护自己的利益,既而积极响应庙宇募捐,不断塑造自我形象,强化在华人社会的地位,最后有利于自己商业活动的展开。
澳门博物馆
澳门历史文化
澳门博物馆共分三层,其中一二两层位于炮台地面之下,第三层则在炮台上。博物馆的展览专题内容,大致上包含三大部分,他们分别在馆内三层展区展示。
第一层(原始文明展览)
澳门博物馆一楼展区是澳门地区的原始文明展览。这一层首先列出中西文明在同一时期的不同之处,再将视角放置于澳门,凸显其中西文化汇聚之地的重要性。
主要展览区域重点介绍澳门的起源与发展方向。
对于澳门的起源来说,澳门本是一处弹丸之地,人们对于其认识普遍起源于十六世纪葡萄牙人的到来,然而通过了中外各方学者的考古挖掘,才对澳门之前的历史有了逐步地了解。
而在之后,通过介绍澳门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及其贸易货物,来表现出澳门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紧密联系。
第二层(澳门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
澳门博物馆二楼展区展示澳门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展示那些为澳门的社会文化带来了丰富又独特一面的文化题材,而这些题材就是从澳门旧文化中衍生出来的。例如有:澳门的传统节庆、日常生活习俗、传统手工艺及典型行业等。
第三层(澳门当代特色)
澳门博物馆三楼展区展现澳门当代特色,是博物馆的最后一层。主要介绍当代澳门的各种社会状况。不过这一层仍处于修缮的状况中,我们没有机会进入到这一层参观。
该博物馆通过对澳门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描绘,充分的展现出了这个中国早期与外国文化碰撞与交流的重要地区。让人们对于深入了解澳门地区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充满期待。
三街会馆
澳门商业与组织
三街会馆,位于大三巴遗迹附近,建于何时,目前尚没有确切的记录。三街具体指的是草堆街、营地大街、关前街,由三街的华人铺户集资捐建之。
三街地区自明朝以来,即为华人、葡萄牙人聚居之地。由于葡人生计、贸易需仰赖华人,所以华人的商业活动亦多在此处展开。
随着商业的发展,分工愈加细微,华商分据各行各业。不同行业之间,在贸易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问题,商人们很自然地需要“集议之所”。林广志认为,“在清政府设有粤海关关部行台和香山县丞的情况下,华商的这种意识,显然是将三街会馆看作是管理和平衡澳门华人商业行为的最高领袖机关,华商作为澳门的主体和群体意识十分明显。”
此外,三街会馆还是各行业商人的“信仰集中地”,其中最主要是关帝信仰。关帝像旁的对联写着“市肆咸安物毓灵区真至富,神明有赫人持公论总难私”,表达了商人们对商业兴旺的美好期待,以及对希望共同遵守的商业伦理的强调。
三街会馆,有效地发挥了华商自我保护贸易生存,和维系共同信仰的作用,是华人社区文化的集中体现。
通过对莲峰庙、普济禅院的考察,我们感受到了在澳门不同神祇崇拜的和谐共存,实际上这也是中国传统神祇崇拜文化中的特点。对于牌匾上敬献之人的署名多以店铺、公司之名,我们小组讨论认为,这与澳门当地的商业发展以及社会组织形式息息相关,同样,在对三街会馆的考察中,我们也有相似的发现。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汇交融的地区,作为中国早期海上贸易的必经之路,其传统文化、社区文化中都透露着商业贸易的影响。在讨论中,我们对于澳门华人的组织形式及其依据提出了问题及思考,但还需要继续考察与研究以深化我们对该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参考文献:林广志:《晚清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撰稿 | 潘志坚、欧阳禹泽、郭子宽、陈宛钰
排版 | 陈宛钰
初审 | 李爱丽老师
审核 | 安东强老师
审核发布 | 龙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