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历史学系南雄始兴考察第四天 10月30日

发布日期:2019-10-31

  10月30日,中大历史学系韶关考察师生开启了第四天的考察行程。当天,在先后考察南雄市南亩镇篛过村、鱼鲜村后,师生一行自南雄驱车前往始兴,参观该县的模范扶贫村——马市镇红梨村,并于当晚与始兴文史专家座谈。

 
篛过书香漫漫

  上午,韶关考察师生一齐乘车前往南雄水口镇篛过村。该村位于南雄市区东北约24公里,南临浈江水。古时浈江两岸箬竹茂盛,翠叶婆娑,有如碧水从箬竹中穿行而过,故流过村庄的河段被称为“箬溪”,篛过村的古名“箬溪”即因此而得名。
 

师生在篛过村前合照
师生在篛过村前合照


  篛过村历史悠久,其先祖可追溯到南宋时期。据《篛过村欧阳氏四修族谱》记载,篛过村欧阳氏乃越王勾践后裔,于楚灭越时安于欧余山之阳,授欧阳亭侯,因而以欧阳为姓。其始祖欧阳叔权为避元兵之祸,于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由江西蜀江迁居于此,并进而开基立业,至今已有760余年的历史。叔权的后裔先后搬到南雄境内的雄州镇、水口墟、南亩墟、大塘墟等地,也有的远迁重庆、广西、湖南和江西等地。如今篛过村还有400余户,约2000多人。

篛过村党群服务中心人员给同学们讲解
篛过村党群服务中心人员给同学们讲解

  篛过村有着“书香之村”的美誉,习称“书香篛过”。村里有书院九间,从中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计其数,遍布社会各界。篛过村有“三代书香”“六代书香”乃至“八代书香”的家庭,明清时期曾走出1位进士、43位贡生、6位举人、45位国学生和太学生和123位茂才庠生,足见其文教之昌盛,书香之浓厚。

孝思书院外观
孝思书院外观

  明代初期,篛过村就兴办社学,培育良才,天启年间建太乙书院。清朝中期,私塾兴起,篛过村更是私塾林立,书声琅琅。篛过村的欧阳氏有着“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世代传承的耕读传家的优良族规、家风。除了太乙书院,还有另外一所较有名气的书院——孝思书院。孝思书院的大门上刻有宋仁宗赵祯赐给欧阳家的对联,“唐朝书法雄千古,宋代文章列八家。”意即褒奖唐朝书法家欧阳询、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其意颇深,别有天地。虽因年代久远,孝思书院早已破烂不堪,但欧阳氏后人为了缅怀先祖的贡献,特意将孝思书院多次修缮,让后代铭记书院的历史,永葆进取之心。

孝思书院内景
孝思书院内景


  在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孝思书院里,我们一行人遇见了90岁高龄的欧阳克强老人。他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教书先生教读“老书”的情景:“四书五经都是我们必修的经典。孝思书院最辉煌的时候,还收过400多个学生呢!”
 

11
欧阳克强老人与他的书法作品
欧阳克强老人与他的书法作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书院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先贤的文教精神却一代代延续下来,篛过村的“爱书人”仍然坚守着这个传统。经过简单修葺,孝思书院被改造成一家阅览室,每天向村民开放两三个小时。欧阳克强为阅览室订阅报刊,并时常在书院内题词赋诗,因而室内随处可见老人的书画作品。老人告诉我们,到了暑假,他会在这里给孩子们开书法班,让传统文化薪火永传。昔日的书院虽因战火或年久失修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篛过村代代重教兴学的传统让村庄的历史文化底蕴得以传承和发扬。
 

学生与当地村民畅谈交流
学生与当地村民畅谈交流

  篛过村书香气息浓厚,盛产文人墨客,但这并不影响当地村民们投身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水口战役的第一战就在此打响。1926年6月,篛过村即成立了农民协会和赤卫队,参加了南雄的农民暴动。篛过村的欧阳老四曾担任过南雄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28年2月,南雄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上朔村不幸沦陷。3月,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决定撤出上朔,由当时的县委书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曾昭秀带领,经过锦陂,乌迳,朱黄塘到达篛过村,发动群众一起抗敌。篛过村村民们和赤卫队英勇抗击敌军,打退了敌人多次冲锋,击毙敌人三十多名。
 

水口战役纪念公园
水口战役纪念公园

 
鱼鲜古径幽幽

 
结束了篛过村的考察,我们来到了南亩镇东北方的鱼鲜村。据当地文史专家沈荣金考证,鱼鲜村始建于南宋年间,迄今已有800余年历史。村中随处可见与“槐树”有关的堂匾,这源于村民均姓“王”,而“王祐手植三槐”的故事在宋朝时流传一时,故此地民风以尊槐为荣。

1111
1
鱼鲜村内可见许多与王姓先祖有关的堂匾


  在曾镇长和王书记的带领下,考察师生一行来到了村里的花林古寺。据《南雄州志》记载,“先有花林寺,再有鱼鲜村”。嘉靖《南雄府志》及乾隆《南雄府志》则记载,该寺始建于南朝500年,唐宋时期曾一度成为中原与岭南山脉中重要的佛教圣地。现存的古石碑记载称,唐代的六祖慧能曾在此处修行。

花林古寺
花林古寺


  进入古寺,大殿后面留存了数块石碑,同学们看见后,如获至宝,用面粉轻擦表面,读取碑文。碑文记载道,花林古寺历经一千多年,在宋朝曾三次重修,原古寺建有山门、古楼、戏台、天王殿、三宝殿、六月殿、太子殿、孔子庙、关帝庙、观音堂、私塾堂、斋堂、僚房,佛像一百多尊。

为便于阅读碑文,助教给碑刻上粉
为便于阅读碑文,助教给碑刻上粉



  然而,古寺已逾千年,几经兴衰,现存的寺院除了主体的大殿和侧殿,就只剩下一些古庙墙壁残骸。此外,村里的一些祠堂也大多较为残破,甚至仅存零星数根石柱,不免让人唏嘘。镇长坦言,以前集体活动的时候,大家都在公祠举办活动,对公祠也很爱护,但是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加上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村里只剩老人小孩,对祠堂的维护也比较少,文物保护意识淡薄,祠堂也就渐渐破败了。我们进行口述史考察,也希望尽我们微小的努力,让更多人开始重视本土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鱼鲜村的古建筑缺乏维护保养,略显破败
鱼鲜村的古建筑缺乏维护保养,略显破败

 
红梨围楼穆穆
 

  午饭后,韶关考察师生一行自南雄出发,南下前往始兴县。
  作为岭南古县,始兴于公元263年建县,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古代,始兴扼浈江要道,水道运输发达,是贯通南北的交通要道。历史上,始兴亦是中原南迁先民的主要落脚点或中转站,客家先民的聚居地和集散地。始兴的客家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复杂演化轨迹,保留了浓郁的客家文化特征,积累了丰富的客家文化底蕴。
马市镇红梨村村委下辖大安坪、棠梨坑、石子头、管湖、蛇窟寨等5个自然村。其中,大安坪古村落占地面积近12平方公里,是红梨村的核心景观。据当地的驻村扶贫干部(中大2000级校友)介绍,该村的开基始祖为清康熙年间从事放运竹排和木排生意而致富的赖德耀,“大安坪”之名取希望社会太平、生活安康的寓意。
  该村整体建筑主要由民居和围楼组成,核心建筑是建于清代的赖氏祖堂——松阳堂。走进这座广东省内少有的六进祠堂,只见各进依地势呈阶梯状上升,各门贯通,气势恢宏。
 

1111
当地客家人的一些特色生活用品
 

当地习惯将棺材放置在房梁上,寓意“升官发财”
当地习惯将棺材放置在房梁上,寓意“升官发财”


  平时,堂内的大厅是村民们加工烟叶、休闲、办理红白喜事的地方,目前也常作为村民议事的重要场所。
  始兴素有“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的说法,县内遍布的青砖围楼、泥砖围楼、石围楼等,是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建筑之一。
  在松阳堂的西北角,一座名为“竹苞松茂”的围楼巍然屹立,这是大安坪村的地标性建筑。围楼高五层,第二至第五层由靠栏环绕,共有40间厅房,取“四季平安”之意。围楼顶层四角有向外凸出的铳斗,整座外墙用青砖砌成,用石灰糯米浆粘合,十分坚固。围楼四面上下均布满瞭望射击孔,一楼曾用于蓄养牲口,平时储备有足够的粮食和武器,以便应对盗匪散兵的袭扰。

111
1
围楼内外景


  参观完围楼后,驻村干部带领师生前往村里的滨河休闲绿道。这一绿道全长1600余米,依山傍水,沿途有百亩良田、百年古树,环境优美且空气清晰,现已成为村民晨跑健身、休闲垂钓的适宜场地。

师生在滨河休闲绿道上漫步
师生在滨河休闲绿道上漫步



  在精准扶贫的政策支持下,红梨村结合古村、古围等资源,同时因地制宜地种植特色农产品,推出观光农业、共享农田等旅游项目,从而打造红梨乡村的旅游品牌。临近离开时,在驻村干部和当地村民的热情招待下,全体师生愉快地品尝着当地特有的甘甜西瓜。
 

1

 
始兴积厚流光

 
  当天晚上19时许,始兴县史志办主任单小红与考察师生进行座谈。单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始兴县的源流、沿革、革命先烈等,以及目前始兴的发展情况。娓娓道来之下,同学们对始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在座谈会上,同学们踊跃提问,就始兴留存的档案和文史资料、历史沿革的细节等进行积极发问。单老师则在场答疑解惑,使各位同学获益良多。

1

 
  座谈结束之际,李欣荣老师代表中大历史学系为单老师送上来自中山大学的礼物。
 

1

 

撰稿 / 阮晓莹、王俊奇、黄力
供图 / 第四小组成员
排版 / 罗嘉炀
初审 / 李欣荣老师、谷小水老师、陈喆老师
审核 / 安东强老师
审核发布 / 龙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