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穆古村·漫漫长征 10月29日

发布日期:2019-10-30

  这日清晨,我们随着文史专家沈荣金老师来到了溪塘村。据沈老师介绍,在溪塘村西北面,昌水与浈水相交汇,巧妙地形成了“腰带水”的风水格局,北宋之前的南雄州府城就是建在这一风水宝地,现今仍可以在周围的田埂上找到当年州府城墙的遗迹。直到公元1052年,南雄府城才迁往了现今的南雄城区。

1 111


  走过分隔昌、浈两水的石桥,乘坐几分钟的大巴后,我们进入了溪塘村内。据村民介绍,七百多年以前,溪塘村从珠玑巷迁到了此地。建村的陈姓三兄弟中的一位,后来迁至他地,剩下的两位便扎根于此,繁衍子孙,并建立了两个较大的陈姓祠堂。目前,村里还保留着22个陈氏祠堂,其中一个较为气派的祠堂门前,还树立着一座“旗杆石”,上面刻着“乾隆十一年丙寅陈国绍进士”的字样,部分祠堂外也有些磨损严重的旗杆石遗留,彰显着陈氏宗族曾经的风光与荣耀。令人可惜的是,村内大部分祠堂都保存状况不佳,我们难以从中获得更多关于溪塘村的历史信息。

1 111

 
  下一个目的地是有“中原南迁第一村”之誉的新田村。该村临近浈江,又有古驿道由南雄城码头沿着昌水穿村而过,占据了南北联络、水陆兼运的交通要道。据《直隶南雄州志》记载,在公元前313年,西晋太常卿李耿带着族人来此定居,随后此地逐渐发展成一个李姓的聚居地。据沈老师介绍,新田村一直都有在吸纳南迁而来的李姓族群,尤其是在明代,这一融合达到了高峰。

1

 

11



  新田村仍旧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在入村参观时,沈老师向我们介绍到,新田村有很多祠堂是从两侧的山墙开门,而祠堂正前方原本正门的位置却是一面墙壁,这一堵墙被称为“照壁”,建造时遵循的是道家的理念,照壁立以辟邪,妖魔鬼怪皆避之,避免祠堂中的人与鬼神冲撞。还有一些面向道路的房屋,墙体一侧往往嵌有刻着“泰山石敢当”字样的石条,老师解释这是用来镇邪消灾的,有些有权势的人家还会在上面加上太极图案,以加强镇邪效果。村内的一些大户人家的门前还会有门档,门的上方会刻有乾卦、坤卦的图案以及其他花纹,用来彰显自家的财富和地位。这些独特的建筑文化表现了新田村对于道教风水理念的理解,村内处处可见的精致建筑也体现了这一村落曾经的繁荣与富庶。

111

 
  沈老师还着重向我们介绍了一座清朝时期官宦人家修建的住宅,这一住宅有着极富特色的“九井十八厅”布局,可以容纳一个大家族居住,房屋布局严谨,功用齐全。其中颇具特色的天井,一是水寓财,天井集雨水寓意着聚财;井中的石条也象征着金条,意大富大贵;二实际用途则是为了采光及排水。九个天井在大宅内合理排布,使得在屋内的各个房间都“伸手能见五指”。一路走来,穿过村里的西大门会发现其上刻有“文明”二字,而南大门上则刻有“奎璧”二字,这其实是表达了乡里对乡风教化的美好向往。
 

1

  由于时间有限,并且新田村目前正处在修缮的阶段,我们只参观了近五分之一的范围,实在令人抱憾。尽管如此,这五分之一的范围也足以让我们领略到新田村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想象到它广阔的发展前景。

 
  南雄县油山镇上朔村里静静地伫立着一棵“特别”的古榕树,一半是新生的绿意,一半是战火的痕迹,簌簌的叶子仿佛在向我们述说着村子里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记忆。
 

1

  上朔村是彭姓大村,正是众多的彭氏族人英勇无畏地投身革命,才造就了该村的近代辉煌的红色历史。其中,彭显模便是从这里打响了南雄农民武装斗争第一枪,建立了南雄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并于上朔村的彭氏宗祠成立了南雄县第一届苏维埃政府。该址曾被国民党烧毁,后于1968年上朔人民依旧址修建了上朔人民会堂。他的堂兄弟彭显伦也积极参与农运,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一直投身革命直至建国,成为了开国少将之一。

1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将士兵都一样,没有谁来压迫人……”徐氏宗祠侧壁上的一曲《红军歌》生动地阐释了红军与当地村民的鱼水之情。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迫使中央红军进行战略性转移,来到了广东的南雄地,在油山镇驻扎修整。红军在上朔停留的时候,便在该地留下了这首《红军歌》,歌词通俗易懂,曲调轻快昂扬,这种以歌曲来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有效地拉近了红军与当地村民的关系,一直在该村流传至今。
 

1

  离开彭氏宗祠,我们来到了油山革命纪念碑处,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陈毅元帅带领余下部队在梅岭、油山一带进行了三年的游击战争,山路旁便有陈毅题写的《赣南游击词》,油山镇人大主席黄树材告诉我们,当时在国民党严密控制之下,红军处境艰难,食盐等物资都要依靠当地村民于初一初五偷运援助。他还向我们转述了时任秘密地下交通员的村民李盛发老人的回忆:“当时是36年的春节期间,陈毅元帅让我弄些年料上山,老人将年料运上山后,陈毅元帅有感而发,‘哈哈,你国民党不是说要饿死我、困死我,我还不是一样有鱼有肉吃’。”虽已时过境迁,但那时那种军民一体的集体精神和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依然深深地感召着当地村民,也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1

  最后,我们前往平林村参观了孔子后裔所立的惜字塔,该塔为古人焚毁有字纸张所用,体现了古人敬惜纸张的理念。告别惜字塔,我们折返回城。正值稻田收获之际,沿路两侧的稻谷连绵不断,与昔日的长征路一同延伸……
 

新时代的长征,我们永远在路上
新时代的长征,我们永远在路上

撰稿 / 储伟、刘珍美、龚苗
供图 / 蒋澂
编辑 / 蒋澂
初审 / 李欣荣老师、谷小水老师、陈喆老师
审核 / 安东强老师
审核发布 / 龙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