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历史学系教学实践第一天——连州黎屋冲村考察之旅

发布日期:2019-07-16

  7月15日上午,amjs澳金沙门151(中国)有限公司15名师生从学校乘车出发,一路北上,前往清远连州市的丰阳镇。冒着炎炎夏日,穿过延绵不断的山岭,经过五个小时车程,我们终于抵达目的地,开始了为期四天的实践教学活动。
  我们首先奔赴黎屋冲村开展田野调查。黎屋冲是一个被山丘三面包围的小山村,据说此处曾经是秦汉驿道行经之地。我们在村文化室下车,传闻中的秦汉驿道就在文化室左后方的山坡上。从路口看去,我们能见到一条由石块铺就的小径沿坡爬升,隐入草木之中。

1
师生在秦汉驿道合影留念

  溪流阻挡使我们无法深入探测驿道的情况,于是我们走进有些破败的旧村落中参观碉楼(或称炮楼)。在入口处的门楼上,可见写着“余庆坊”的牌匾,字迹依稀可辨。接着,一栋三层楼高的炮楼出现在眼前。炮楼上密布枪眼,在最顶层还有凸出来的一个小阁间。已被弃置的旧村落中杂草丛生,但后山上栽种的成排柚子树和偶尔可见的鸡群仍使我们感受到这里的生机。

余庆坊
余庆坊

 

炮楼
炮楼

  参观完余庆坊后,我们开始和几位前来修缮门楼的工人交谈。

柯伟明老师和工人搭话
柯伟明老师和工人搭话

  此时,陈春声书记以及各级领导前来视察。参观完炮楼,陈书记在文化室向我们传授了一些做田野调查的技巧,他的指导虽然简短,但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陈书记说,进一个村子做乡村史,首要是在四十五分钟之内把村子走完,构建出一个村庄的历史,接着再用后续的研究去补充、修改它。以黎屋冲村为例,有人告诉我们这里有秦汉古驿道,就先假定这个村子在秦汉时就在要冲上,再进一步推理分析。因为这里是交通要道,所以它是一个移民的村落;因为它是移民村落,所以它应该有杂姓的宗祠;祠堂最早是明代中叶才建的,所以明代中叶之前,这应该是一个以庙宇中心的村落……照这种方法建构村庄史,才能有自己的思考。哪怕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这个建构可能是完全错误的,将其全部推翻,这种思考也是十分重要的。

陈书记讲话
陈书记讲话

  送别陈老师,各小组开始分头行动,对黎屋冲村的村民进行采访。第一组同学在龙波老师、谷小水老师、柯伟明老师的带领下采访了67岁的黎屋冲村村民黎大伯。采访中我们得知黎屋冲村原本是一个黄姓村落,曾用名为黄屋冲村。四百多年前一位黎姓男子来此打长工,四十多岁时被黄姓招亲,他的后代七代单传,此后子孙渐多,在黄屋冲村开枝散叶,原居此地的黄姓村民逐渐外流,黄屋冲村从此成为一个单姓黎的村庄,并改名为黎屋冲村。村里原本有七个祠堂,为七代单传的每一代为先人修筑而成。清代的时候村里有个人中了功名,因此村民筹钱他修建了名为“三吉堂”的祠堂,祠堂的装修非常精致,是当时连州非常出名的祠堂。但由于年久失修,黎屋冲村中的七个祠堂与三吉堂都已倒塌,不复存在。
黎大伯告诉我们以前外村村民经常欺负黎屋冲村村民,因此村民们在1822年修建了村中的炮楼,它位于黎屋冲村的中心,现在炮楼前写着“余庆坊”的门楼是村子以前的内门楼。村子里原本还有十个外门楼,每遇匪患,村民们便紧闭门楼,土匪便无法侵入黎屋冲村。

黎大伯口述史采访
黎大伯口述史采访

  在黎大伯的讲述中,我们还得知山上留存有几座年代久远的石碑,有一些石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但有一些还能够辨认。随后,黎大伯带着我们去考察了其中的一座。
  黎屋冲村周围有九个山头,这座石碑就在靠东南边的一座山上。我们顺着田埂,跨过溪流来到山脚。山路已经埋没在丛生的杂草中,黎大伯用长镰刀将路重新开辟了出来。

黎大伯开辟山路
黎大伯开辟山路

  走过一段山路,我们终于来到石碑前。这块碑名为“黄屋冲黎族墓碑”,碑铭显示,这个墓穴曾在明崇祯十七年的时候迁移过一次,然后又于清康熙二十七年搬到此地。我们猜测,这是如今黎屋冲村民的祖先曾几度迁徙造成的,而黎大伯所说的四百年前黎姓男子来打长工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有迹可循。

碑刻

  参观完墓碑后,我们结束了第一天的行程。今天的活动短暂却充实,考察冲淡了旅途的疲惫,我们也十分期待接下来的探索。

1


撰稿 | 方圆 王子霖 李恒恩
指导老师 | 谷小水老师 柯伟明老师
编辑 | 方子潇
初审 | 柯伟明老师
复审 | 安东强老师
审核发布 | 龙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