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类学队考察总结

发布日期:2018-11-11

  考察的结束与学习的开始

  “亲爱的旅客,您就要离开古城西安了,下次旅行再会。”伴随着广播,高铁缓缓驶出站台。为期四天的考察到这里就正式结束,思绪也和窗外的三秦之地一起,飘向远方。
回顾过去的这几天,我们曾坐着绿皮车连夜赶路,行进千里;我们曾在摇晃的汽车上查阅文献,讨论问题;我们也曾在考察地点探察走访,遍寻线索。记得老师在每一餐饭前都要提醒“大家要吃撑一点,我们也不知道下一次吃饭是几点”;记得时间已经来到晚上十一点,老师和同学们还在进行教学总结与讨论发言;记得在参观半坡博物馆时,大家疲惫而认真的神情。如果从身体的状况来讲,这几天的考察无疑是辛苦的,但是从学习收获和精神感受层面上,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温春来老师和黄国信老师在《历史学田野实践教学的理论、方法与案例》一书中曾经提到过:历史学也有着悠久的田野传统,史学家们一直努力走向田野,以获得对史料语境的准确理解与把握。我们在考察前系统地看了由《榆林府志》、《延绥镇志》、《九边图说》和一些其它的文献资料编而成的《“历史人类学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读本》,首先在通史学习的基础之上,通过文献对即将考察的地方有了更为细致和具体的了解,并且试图在已刊文献中找到自己关注的或者需要进一步解答的问题。
  在进行考察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最为直观感受到的就是地理形势的变化,所谓山川走向,道里远近,地貌特征,近在咫尺。我们直观的感受到随着海拔的升高,树木和耕地都逐渐减少,畜牧业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就会更加重要,而海拔继续升高到1200米左右的时候,畜牧业的发展也变得比较困难。其次,各个城堡之间的相对位置也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在实地考察中,我们还试图在地理形势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经济状况、民间信仰、社会组织方式等构建出一个多角度的、立体的结构。同时,我们也努力将自己的考察成果与各自关注的问题相结合,从人与地方社会的角度出发,讲述好一个具有历史感的“故事”。最后,是加深了对史料理解。忆及站在波罗古堡上远眺无定河边的千亩良田,忽然想起“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或许只有在此时此地才能真正体会到无定河及周边土地的重要性。
  通过此次考察,我们对历史学田野实践的理论进行了学习,对历史学田野实践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运用。当然,我们在考察中也留下了一些小遗憾。比如说当地族谱、契约、碑刻等资料相对缺乏;考察时间比较紧张难以深入采访形成较完整的口述资料。这次,我们离开了西樵山,离开了广东,也离开了湖南、广西,来到了相对陌生的陕西,遇到的困难在预料之中,得到的收获却超出想象!考察虽然结束,但是关于历史人类学,新的学习之旅才刚刚开始。
  最后,非常感谢温春来老师、黄国信老师、谢晓辉老师、任建敏老师对本次实践教学的指导,还要感谢莫德惠博士和韩燕仪博士二位助教一直以来的帮助!

已移除图像。

文稿:刘浦源
摄影:全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