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波塔档案中的澳门故事、澳门半岛葡人生活区考察 11月6日

发布日期:2018-11-11

  11月6日,华南对外贸易口岸调查小组在澳门半岛开展了第四天考察,我们主要调研了澳门档案馆档案收藏情况,考察了该馆正在举办的“汉文文书——东波塔中文档案中的澳门故事特展”。下午,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考察及葡人生活历史社区考察:著名华商卢华绍旧居、圣母诞辰主教座堂、澳门民政总署大楼和圣老楞佐堂。
 
  “汉文文书”
  “汉文文书”是由清代澳门中文档案同原件的葡文译本和发文底稿共3600多件文件组成,是葡萄牙东波塔国家档案馆案馆藏的清代澳门地方档案文献。为申报《世界忆名录》,更名为“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1693-1886)”。
自明代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六年(1553年-1557年)葡人入居澳之后,至清代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以前,澳门作为中国领土上的葡萄牙居留地,中国对澳门拥有完整的主权。明清政府在澳置官员,颁布政令,是中国行使对澳门管治权的重要表现。
东波塔国家案馆藏汉文文书主要形成于十八世纪中集以迄十九世纪中叶,其主体是清代中国官员在管治澳门过程中,与澳葡当局之间文书往来而形成的档案。这批档案反映当时澳门的社会状况、人民生活、城市建设和商业贸易,演绎了澳门往事,还反映当时的澳在世界上具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中国对海外贸易和交往的枢纽口岸,成为洋船聚散之处,束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居澳民蕃
  自明代以来,澳门便呈现民蕃杂处的局面。沿至清代前期,华民与蕃户,个案器具、各乐其业、各适其适。民蕃之间,和睦相处,以至通婚混血,融洽无猜。若民蕃之间出现纠纷,如交易借贷之钱债轇轕或租务纠纷,由中国官吏依照中国法律进行裁决;若居澳蕃人之间的纠纷,清朝官员在行使中国对澳门司法权的同时,注意到蕃人宗教信仰及起居服食等风俗习惯的不同,并允许澳葡当局在司法方面行使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1
本文书发于1831年,左边标题为“澳门同知为查封邻近仁慈堂赌馆并饬缉拿蕃摊赌博华民事下理官谕”(葡文译本),可见当时官府对赌博的严厉打击。
1
1840年和生堂上书的厂规,后获得通过,成为一个成文的赌博规例,可见出官府对赌博从严厉打击到渐渐放松。

  澳门蕃官
  明清中国政府在坚持对澳门行使主权的同时,也给予葡人一定的自治权利和优待。如容许他们自设兵头、判事官、理事官等番官,允许在澳门驻扎少量葡兵维持治安和防务。在关税征收上给予葡人额船以优待,在行使司法权方面对葡人罪犯的解勘监禁采取适当的变通措施。(配图张保仔-军力、文书-额船)

1
文书中中国官员要求澳门政府派出军队协助剿灭张保仔等海盗群。最终张保仔在中葡联军的夹攻下下大败。可见葡人自己也被允许保有少量的军队。
1
额船制度,是中国为了限制澳门船队日趋增多而设立的限制。《世宗雍正实录》卷29“雍正三年(1725年)正月己巳”中记载,雍正皇帝同意将澳门现有大小洋船共25只“作为定额,除朽坏重修之外,不许添置。”文中“二十二号”即为额船编号。


 
  联系亚洲
  清代前期,与中国有着悠久传统关系的亚洲各地,诸如日本、朝鲜、琉球、越南、帝汶、文莱、小吕宋与小西洋等,尽管随着西方殖民者的东来而政治结构产生一定变化,但在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政治交往和难民救助等方面,仍然与澳门保持着不同程度的联系。从“汉文文书”可以看到澳门在中国与亚洲各地的关系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
此为澳门理事官请求批准遇难的越南船户进入澳门停泊的文书。可见澳门作为一个亚洲船只的中继站,在接收来自海难难民并把他们送回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章文钦教授在《档案与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一文中写道:“不完全的统计和尚可追寻的线索,现藏于世界各地的有关澳门历史文化的档案,估计,其数量是总数40,000件的敦煌文书的数十倍。东波塔档案只是其中很少一部份。要整理和研究这些档案,还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在展览中看到的档案只是冰山一角,期待有机会见到更多弥足珍贵的档案史料。 


  离开博物馆稍作休息,我们踏上了另一主题的考察之旅。
  著名华商卢华绍旧居
  旅程的第一站是卢家大屋,约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 年)落成,为清朝澳门著名商人卢华绍(又称卢九)家族的旧居。卢家大屋是典型的中式大宅,有两个取光的内庭。依风水原理,主入口有阻挡煞气的屏风。主立面入口部分内凹,为中式典型形式;而窗的设计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

1
卢华绍,生于1848年,广东新会人,字育诺,号焯之。澳门人都称卢华绍为卢九。

  卢家大屋与西关大屋的建筑特色相似为三进三开间上下两层的格局,依次为门厅、轿厅和正厅;三开间包括居中的轿厅和两侧的居室,体现中国“有序”的传统,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房间、厨房、杂物房、天井等。屋内有多个天井,便于通风和采光。

1

  大屋以被喻为“是用银元磨出的”水磨青砖砌建,价值不菲。此图为大屋的神龛,以青砖人手雕制,上有金漆“福禄寿”三字,以及花鸟钱币等,精致的工艺属上等之作。

1

  假天花为西式装饰,用以遮挡楼板梁木,花形小孔有助通风疏气,减少白蚁滋生。

1


  漏窗花墙采用图案几何纹,图案丰富,富有规律。图为灰塑“云停”,中间的花瓶寓意“平安”,瓶上插有牡丹,象征富贵。花瓶上有暖水瓶胆碎片,手法新颖。
大屋内部融合中西方装饰材料和手法,既有粤中地区常见的砖雕、灰塑、横披、挂落、蚝壳窗,又有西式的假天花、满州窗、铸铁栏杆,正立面窗户全为葡式百叶窗,反映了澳门特有的中西建筑风格合璧的民居特点。
  随后,我们到达圣母诞辰主教座堂,或称澳门主教座堂(葡萄牙语:Sé Catedral、Igreja da Sé),坊间俗称大堂,是天主教澳门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澳门大堂前地。

1

  开埠以来,澳门总督都习惯在主座堂举行就职礼,今日的大堂,是1937年再次重键的面貌,外形庄严纯洁,内部清丽简约,一派新古典主义风格。教堂正门入口处门的石刻拉丁文字”SS.MV.MARIAE  NASCENTIT”,意即“本座堂奉献给童贞玛利亚的诞生”。

1


  澳门民政总署大楼是澳门最古老和最重要的公共建筑物之一。

澳门民政总署大楼
澳门民政总署大楼

  其前身为葡萄牙人于1784年兴建的市政厅,是葡萄牙人在澳门实行自治的官署。后曾多次重修,目前规模是1874年重修时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南欧建筑艺术特色。

1

  除了作为市政厅的办公大楼外,民政总署大楼亦曾有其他机构在此运作,如博物馆,邮局等,后均迁出。
  2002年1月1日,作为统管民政及市政事务部门的民政总署(葡文缩写:IACM)正式成立,自此这座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亦改名为民政总署大楼。
  2005年,民政总署大楼作为澳门历史城区内的历史建筑,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
  大楼地下右侧是展览厅,定期举办各项艺术展览。二楼前座是会议厅,历年的澳门市政议会,以至民政总署公开会议和记者招待会,都会在这里举行。在二楼的西北后座设有一所属澳门文化局管辖的公共图书馆。
  在大楼的后方有一个葡式花园,有一个浑天仪形状的花圃,以及葡萄牙诗人贾梅士和教育家狄若瀚的半身像。

贾梅士半身像
贾梅士半身像

 

狄若瀚半身像
狄若瀚半身像

  最后,我们考察了圣老楞佐堂。圣老楞佐堂于1558至1560年间兴建,并于十七世纪初叶(约公元1600年1605年间)成立堂区。教堂先后于1618年、1768年、1846年、1898年及2006年共五次进行重建或大型维修。有别于其他教堂,此教堂位于昔日高尚住宅区,拥有附属小堂。其小堂与堂内病人之痊圣母祭台于1618年建成。最具特色是教堂的庭园,堂园扩大、绿树婆娑,环境宜静心祈祷。

1

  下午考察了以前葡萄牙人在澳门的生活区,该区域遍布具西方特色的建筑和教堂,但同时也有出现如卢家大屋般,拥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反映当时出现华洋混居的情况,但至于更详细的情况,仍然需要进一步考证和研究。

1

撰文:
华南对外贸易口岸考察第四组:
羅金瀛、高铭豪、梁骏琳、張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