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地方文献、历史记忆与人群 11月8日

发布日期:2018-11-10

沙口古镇的信俗文化

1

 
  沙口镇在北江河谷地带,两侧高山耸立,秋冬季节河水枯浅,河砂显露,常有北风由河谷掠过,是风沙之口,故名沙口。而清溪地处沙口镇东南面,偎依着缓缓南流的北江,距英德城区约30公里。从地形地貌看,清溪村酷似一只雄踞北江边的凤凰,江水从村边缓缓流过恰似凤凰披着彩带凌空飞舞。
在清溪村北江东岸一级阶地的史佬墩遗址,考古工作者们在该地挖掘出土了一批石器和陶片。据研究考证,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这里已有人类活动。同学们通过采访了解到,该地名是由当地方言演变而来。
 

1

  古时的清溪更可谓繁荣鼎盛,矗立着许多规模恢宏的庙宇与宗祠,已知的有关帝庙、北帝大庙、凤凰大庙、潮水寺、黄氏家庙,朱氏宗祠、罗氏宗祠等十数座寺庙与祠堂,但是目前能够一睹其景象的,却寥寥可数。

111


  清溪文物遗址众多,其中引起师生们研究兴趣的,主要是黄氏家庙和凤凰大庙。师生们带着对“家庙”这一独特称呼的疑问寻访了附近居住的村民,得到了不同的解释。据当地的村民介绍,黄氏家庙这一名称,是由清朝乾隆皇帝钦赐的。清溪黄氏历来名人辈出,连续九代都有人做官,因此皇帝钦赐此名。在凤凰大庙庙内供奉着接近二十座神像,佛道相杂,并且在排列上有值得深究之处。同学们发现了这一独特有趣的现象,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但总归只是一点个人的猜想和见解,缺乏更有力的证据支持,因而只能各说并存,由此可见民间信俗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1

 

1

  师生们沿着漫漫山路步行数十分钟后终于到达了位于山顶处的潮水寺遗址。潮水寺未能经受历史浪潮的拍打,早已失去其原本的面貌,在时代的动荡下变为荒地。同时师生们在遗址附近发现一众碑刻,碑文背后的历史在师生们的解读下得以重见天日。
 

11

  结束对潮水寺的考察后,我们驱车赶往了今日上午的最后一个地点——螺田村罗家祠。经过与当地村民的交流后,我们大概了解了关于罗家祠的建立与宗族分支的状况。还尝试对当地的一些宗族情况和信俗文化进行分析和了解。师生们在与当地热心村民合影后,赶往饭店,上午的考察行程也随之结束。
 

1

  午饭过后,师生们经过简单的休整,启程前往沙口镇杨塘村。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参观马氏宗祠的重建现场,据当地文博工作者称,该马氏宗祠是保留较为完好的,然而当地村民却认为宗祠过于残旧,需彻底翻新,由此当地村民集资把宗祠完全翻新,马氏宗祠的原本面貌只能从未被拆建的门口窥探一二。从这一令人惋惜的故事中同学们认识到文博知识普及的迫切性和正确的文物保护方式的重要性。

1

  于马氏宗祠仍在重建,不便开展考察活动,当地村民便带领师生们前往环绕宗祠分布的各屋舍。师生们就屋舍的用途和分布形态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由此基本弄清了宗祠和附近屋舍的关系。
 

1

  对马氏宗祠及其周围村社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师生们紧跟当地村民的引导,对附近另一处完好的马氏宗祠展开考察。并且以附近居住的村民为对象,寻找有关该宗祠的历史记忆。例如该宗祠相较刚刚提及的重建的马氏宗祠在修建时间上是较迟的,而且实际上是当地三个村落中的另一村落的宗祠。

1


  考察完马氏宗祠及附近文物后,师生们移步前往位于北江江畔的长江坝村。当地的信俗文化尤其纷繁,以长江古庙为首,承载了当地丰富多样的信俗与文化。同学们旋即开展了实地的口述访谈,获取了大批信息和资料,同时对长江坝村的历史,风俗文化和经济情况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1

 

1


  晚上在李欣荣老师的主持下师生们开展了师生讨论会,同学们以这几天的田野考察经历为中心,展开了讨论:
  第一组针对祖庙与宗祠的功能与关系,联系到国家权力对基层社会的渗透这一论题。同时他们还在口述史研究方法上提出了如何处理口述史料中传说成分的问题;第二组围绕民间的信俗文化这一主题,结合今天田野考察的内容和成果,集中地对上午清溪村凤凰大庙,下午长江坝村长江古庙的相关信俗提出了他们的见解和疑问。引发了较为激烈的讨论;第三组从长江坝村码头的贸易史发端,进行有针对性的口述访谈,对当地的经济状况和地理状况做出了简单的汇报,并针对前两组同学的发言提出了疑问。
  李欣荣老师一一给各小组做出了耐心的解答,并对我们今天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为本日的英德田野考察之旅划上完满句号。

撰稿人:米克娜·赛米、黄浩炫、郑雨淇、张文曦、吴诗颖
审稿人:覃祺 朱瑞琪 王航
指导老师:谷小水、李欣荣、柯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