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中的永恒——江西古陶瓷考察与实践

发布日期:2018-11-10

  11月4日上午,amjs澳金沙门151(中国)有限公司乡土考古实践教学组正式向江西出发,经过四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抵达了考察第一站——江西南昌。


序曲:参观海昏侯墓展览

  下午我们到达了江西省博物馆,拉开了江西考察的序幕。由于江西省博物馆的2号馆和3号馆闭馆维护,因此只参观了1号馆的汉代海昏侯考古成果展。

1

  海昏侯墓是国内近几年最有影响的考古发现。它是汉废帝刘贺的墓葬,位于江西南昌市远郊,是目前中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
据《汉书》《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海昏侯的爵位世代承袭,一直延续到东汉,其中以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的生平最为曲折。刘贺为汉武帝之孙,在位27天,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在世33年间曾经历王、皇、侯三种身份的转变。
  展览从“礼乐宴飨“、“盛装出行”、“酎金积贮”、“生活风尚”这四个方面展示海昏国考古发现的有代表性的遗物,以展示西汉列侯的威仪与奢华。透过一件件文物,不仅可以看到彼时工艺水平,而且能够一瞥当时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

当卢书签
当卢书签

 

海昏侯墓出土大量金饼
海昏侯墓出土大量金饼

 

青铜雁鱼灯
青铜雁鱼灯

  结束江西省博物馆的参观后,我们马上赶赴吉安,开始了江西古陶瓷考察与实践之旅,主要包括博物馆研习、窑址调查、考古实践三方面内容。



考察:博物馆研习与窑址调查相结合

  一、吉州窑——“吉州神韵,木叶贴花”

  吉州窑是宋代著名的民窑,也是南方最重要的窑址之一,其遗址目前已升级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江西省考古所在此发掘多年。11月5日,在发掘领队张文江研究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吉州窑考察的第一站——茅庵岭窑址考古现场。

1

  张老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吉州窑的地理位置、分布情况,以及历次发掘与保护工作。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镇一带,濒临赣江,交通便利,周围瓷土和林木资源丰富,这些为吉州窑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吉州窑创烧于唐代晚期,鼎盛于南宋,衰落于元明,烧造量,产品丰富。
之后,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茅庵岭窑址发掘现场。大多数同学是第一次到窑址发掘现场,既紧张又激动。

1
同学们在茅庵岭窑址发掘现场参观,张老师为我们介绍经过发掘揭露出来的窑尾,以及整个发掘区域的整体状况。

 

周围分布着24个窑址,图中耸起的小山包是其中之一,由窑业废弃物堆积而成。
周围分布着24个窑址,图中耸起的小山包是其中之一,由窑业废弃物堆积而成。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中国吉州窑博物馆,进一步了解吉州窑陶瓷的生产情况、工艺特点。

1

  吉州窑的瓷器的种类丰富,包括了青釉、乳白釉、黑釉、绿釉、白地彩绘等。晚唐时期,吉州窑烧造酱褐釉和乳白釉陶瓷为主。到北宋时期,已基本不见烧造酱褐釉瓷,乳白釉瓷器仍继续烧造,此时,还出现了新的种类——黑釉瓷,在南宋时成为吉州窑的代表性品种,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剪纸贴花和木叶天目产品。北宋末南宋初,还出现了绿釉瓷器,器型以枕为主。南宋时期,吉州窑还生产白地彩绘瓷器,并一直延续到元代,鼎盛一时。

张文江老师重点讲解吉州窑的装饰工艺
张文江老师重点讲解吉州窑的装饰工艺

  剪纸贴花和木叶贴花是吉州窑最有特色的两种装饰技法。前者是一种将民间剪纸艺术与瓷器装饰相结合的装饰技法;后者是先将桑树叶浸泡以后,贴在已经施过黑釉的胎体之上,再施黄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在烧造的过程中,桑叶中的五氧化二磷与铁釉不融而产生分离,便能在黑釉上出现叶脉图案。烧成后的桑叶呈现为黄色,树叶脉络清晰可见,与黑釉交相辉映,予人以清新淡雅,平和深邃之感。

吉州窑的木叶天目
吉州窑的木叶天目

  接着,张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窑炉与作坊区,现场学习了龙窑的结构,对窑业生产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参观吉州窑本觉寺龙窑遗迹
参观吉州窑本觉寺龙窑遗迹

  从考古遗址公园出来,张文江老师带领我们行走在永和古镇的大街小巷中,实地感受永和镇“六街三市”的基本格局。永和镇是吉州窑的中心产区,到两宋时期,随着吉州窑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永和镇居者千家,民物庶饶,形成了大集镇。据元代钟彦彰所写的《东昌志·序》载:“永和名东昌,……景德中为镇市置监镇司掌瓷窑烟火公事,辟坊六街三市”,从中可见永和镇格局的形成,经济的发展与瓷业生产息息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永和古镇尚残留用古代窑具铺成的部分路面,我们走在其上,来到了赣江边上,感受历史现场,仿佛昔时吉州窑陶瓷运送到全国各地的场景就在眼前。

窑具堆砌的路面(中间石板为新铺设)
窑具堆砌的路面(中间石板为新铺设)

 

赣江永和镇码头
赣江永和镇码头


  二、洪州窑——“洪州青瓷,千古流彩”

1

  11月6日上午,我们来到了丰城市,在当地领导的安排下,我们参观了洪州窑博物馆,并对窑址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洪州窑博物馆,工作人员为我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洪州窑是唐代的六大青瓷名窑之一,也是中国陶瓷的起源地之一,窑址分布在江西省丰城市境内。考古资料表明,洪州窑至迟在东汉晚期就能烧制成熟的青瓷,东晋、南朝进入兴盛期,晚唐五代逐渐衰落。洪州窑东汉时期青釉瓷生产技术的掌握和龙窑的使用,西晋时期点彩技术的出现,东晋时期匣钵装烧和火照的运用,隋代时化妆土的使用等等,许多工艺都走在同期陶瓷生产的前列,成为研究早期陶瓷史不可或缺的内容。
  之后,我们实地考察洪州窑曲江窑址和寺前山窑址。结合行前预习的知识和博物馆参观的器物,在窑址触摸到了洪州窑址遗留的唐代碎片,现场进行比较研习,收获很大,“历经千年,历史尽在手中!”

1
(赖金明、张文江:《洪州窑》,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年,第14页)

 

1


考古实践

  11月6日傍晚,我们到达了瓷都景德镇——此行的主要目的地。景德镇是中国明清时期的制瓷中心,尤其是明清御窑,所生产的官窑瓷器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生产的最高峰,在世界陶瓷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我系去年已与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及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建立了本科实习基地。籍此优势,这次考察在对方的大力支持下,给全部本科生提供了难得的参与御窑考古实践的机会。 
  首先,7日上午由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的韦有明和汪哲宇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我们讲解御窑遗址的发掘情况和相关器物知识。御窑厂遗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心的珠山,明清两代为满足宫廷对瓷器的需要而设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考古人员对御窑厂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掘,发现了大量明清官窑产品,为探讨明清官窑瓷器的生产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

御窑遗址
御窑遗址
发掘揭露出来的沉淀池和青花大龙缸
发掘揭露出来的沉淀池和青花大龙缸

  上图中的青花大龙缸残片为明代被打碎掩埋的残次品。御窑属于最高等级的官窑,在明前期管理尤为严格,次余品多打碎掩埋,以免流入民间。明宣德二年曾发生在景德镇督陶的“内官张善”因将“所造御用器多以分馈同列”而被“伏诛”之事,可见景德镇御窑所生产瓷器的重要性。
结束了御窑厂遗址公园的参观之后,我们开始了最激动人心的明清官窑瓷器整理工作。同学们被分两组,在对方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一组在御窑厂遗址公园内的修复中心拼接瓷片,另一组在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内对瓷片进行分类整理。该项考古实践将持续至10号下午离开景德镇为止,期间同学们每天过着“朝八晚五的上下班”生活。

努力拼对瓷片
努力拼对瓷片

 

将瓷片进行分类整理
将瓷片进行分类整理



结语

  自广州出发以来,已有多天,我们都感觉这段时间考察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对以前所学的书本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感觉。尤其是有机会参与景德镇明清官窑瓷器的整理和修复工作,进行现场考古实践,让此行收获更大,难以忘怀!
  8日晚,带队的熊寰老师召集全部同学上课,结合这段时间的考察研习进行了系统讲解,解答了同学们的一些疑问,提升了同学们对考古文博领域学习方法的认识。同时,熊老师对我们本次考察的最后一站——将于11日上午考察的高安元青花博物馆——的藏品进行了预先讲解。元青花是中国陶瓷史上最重要的品种之一,影响力巨大,该馆基于在高安发现的国内最大的元青花窖藏而建立,是了解元青花的必去之地。
  简言之,我们对现有活动感到珍惜,对后续行程非常期待!最后,就以部分同学的朋友圈来表明我们的心迹吧!

11

文稿:梁锐萍 潘雅歌 杜翼
指导老师:熊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