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地方文献、历史记忆与人群 11月7日

发布日期:2018-11-09

祖庙与祠堂
——社会结构、地理形势、区域格局在信仰上的反应

       经过前一夜研讨之后,我们对接下来的考察有了一番新的认识,也有了新的动力。“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古人在吟咏这句诗时,大概想到的是立冬的冷。和冬天的帷幕同时拉开的,还有我们今天的行程。清爽微冷的北风洗涤了身体的疲惫与心灵的迷茫,而经过前一夜的研讨,大家对如何进行田野调查也有了新的认识和动力。今天我们主要参观了黄花镇地区的祖庙和祠堂,接下来我们的叙述也会集中于此。

上午“长征”的路线图
上午“长征”的路线图
师生“长征”之旅
师生“长征”之旅
师生“长征”之旅
师生“长征”之旅

  在黄花镇镇政府文化工作者陈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了有“小赵州桥”美称的永丰桥。古朴的拱桥在河上静静地伫立了数百年,看似平凡,但经老师介绍,我们才得知,此桥是古时候明迳、城下、九河陂、公正、溪村等地群众赴圩的必经之路。

永丰桥
永丰桥

  距永丰桥不远处就是永丰祖庙。永丰祖庙坐西向东,始建于清代,檐壁绘有八仙图及诗词,大门嵌花岗岩石门夹,石门枕,石门额阴刻“永丰祖庙”。在祖庙的正中间是书有“永丰祖庙合殿众神”的神位牌,神位牌后有众神像排列,呈对称分布,其中有女神像。据观察他们并非八仙。
 
 

永丰祖庙
永丰祖庙
永丰祖庙

  之后我们几经波折,来到了林婆祖庙。林婆祖庙位于林婆山下,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建筑格局是双间夹并式上下结构。神坛上供奉着盘古大天王、曹主娘娘共十六尊菩萨的神像。神像的左下方供奉着土地公神位。不同于永丰祖庙的破败,林婆祖庙在2017年经历了重修,无法看出其旧貌,这或许是由于当地开发旅游资源的需要,但也可能侧面反映了当地对于相关信仰的重视,因为据口述访谈得知,仍有不少人从外地开车回来专程祭拜祖庙。
  而这两座祖庙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并非祭祀先祖,而都是众神信仰,同学们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样的祖庙是如何形成的呢?祖庙是在建立之初就决定供奉这些神还是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各种需要而逐渐增加信神的呢?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综合研究文本与口述的史料才能解答。
 
 

林婆祖庙
林婆祖庙
林婆祖庙

  相较于早上专注于祖庙的考察,下午我们将注意力转向对宗祠的考察。我们首先前往了位于溪村祠堂村的李氏宗祠。据林超富老师研究,宗祠坐北向南,始建于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岁(1685年)。李氏宗祠为3栋夹两进四回廊的砖木结构的古色祠堂。祠堂内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清净优雅。在第三栋的神堂上耸立着一座辉煌的神楼,神楼的中间分七级安奉着739个祖先牌位。这些神牌,除了火德公至臣公的老祖宗的神位之外,其余是英、清、阳、乳、新会等几个县各房系的祖先的神位。我们访问了坐在宗祠门口的一位爷爷,爷爷告诉我们,李氏宗祠一共翻修了四次,民国34年第三次翻修时才将其变成现有的“熟砖”房。他还告诉我们现在看到的神楼位其实是文革后宗祠重修时形成的,只有出钱的人家才能把牌位放上去。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

  与溪村有些类似,格塘村也有一座李公祠。据村长所说,李氏宗祠其实是初一李公祠迁出去的一支。初一公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第二个儿子叫李万兴,这一支留在了这里,就是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万兴祖祠。

初一李公祠
初一李公祠

  走马观花之后我们前往陈村村长家看族谱,了解了族谱编写的大致过程和宗祠落成、族谱修成时的盛况,体会到族谱编写对于宗族联系的加强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对李氏宗祠、初一李公祠和陈家村族谱的考察,我们发现宗祠在当地有着显赫而重要的地位,有助于凝聚宗族力量、发扬宗族文化。

师生翻看族谱,听村长讲解
师生翻看族谱,听村长讲解

       
  下午在白石前村参观并了解了当地古村落的布局后,今日的考察也接近尾声了。最后一个目的地是彭家古堡——一个依山而建,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在彭家古堡中,通过功名而建立起来的彭氏地方威望和势力在宗祠中有所体现。

前为围屋閰门楼,后为望楼
前为围屋閰门楼,后为望楼
彭家堡
彭家堡

  位于黄花镇城下村的彭家堡,建于明末清初,为当地彭氏所修的防御性建筑,依山临水,共有三层。一进古堡,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咸丰年间的匾额。该匾额上书“明义知方”四字,为当时英德知县陶人杰赠予彭应能等士绅的。匾额左下方刻文说明了,当时英德县城为匪虏所陷,彭氏率领乡勇,协助官军收复县城的史事。沿曲径而上,周围房间林立,廊庑错综,阅书屋,马匹房,丫鬟房,炊事房,正厅等功能分区清晰可辨。到了顶层,便是彭氏宗祠。大堂上挂着彭公可学及其两个剿匪有功的儿子的画像。彭氏在维系地方统治上颇有功劳,为朝廷所重视。登临古堡观景台,放眼远眺,夕阳下的群山尽收眼底。物是虽人非,远事终未泯,屹立于夕阳之下的古堡仍在静静地诉说当年彭家的辉煌显赫。

宗祠内彭公可学及其两个剿匪有功的儿子的画像
宗祠内彭公可学及其两个剿匪有功的儿子的画像

       穿梭于祖庙与宗祠之间,我们倾听了民间百姓内心的声音,感受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11


 

报告人:曾一茗 罗天奕 杨鸿 刘楚莹 王佳纯
审核:李欣蕾 庄帆 覃祺
指导老师:谷小水 李欣荣 柯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