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地方文献、历史记忆与人群 11月5日

发布日期:2018-11-08

“四点金”与青塘遗址

  11月5日早上,amjs澳金沙门151(中国)有限公司“口述史理论与实践”实践课程的师生们从英德市区出发,一路向东,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便抵达了青塘镇。小镇以丘陵地貌为主,该处山石又往往各自独立成形,变幻出无数奇特景观,令人叹为观止。而美景之下,则潜藏着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凭吊遗迹,揭开先民生活的庐山真面,为我们此行增加了一丝神秘和期待。
  5号上午,同学们就近选择了青南村委会所在地石桥塘村作为当天考察的首站。车抵村前,雄伟的巨龙楼便映入同学们的眼帘。这栋修建于清雍正十一年的建筑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6308.6平方米。大门的左、右、后左、后右边均有角楼一座,角楼间有围墙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四点金”围楼。
  据英德市政协副主席林超富先生介绍,围屋是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形式,是客家人居住、祭祀、议事、生产、生活的场所,分为圆楼、方楼、五凤楼、围龙屋等式样。而“四点金”是围龙屋的一种。因为楼中四个角楼比黄金还重要,所以称这种形式的楼为“四点金”围屋。
  巨龙楼外墙高大坚实、宏伟壮观,围屋内的房子整齐有序、设计科学,由多座围龙屋连成一片。每层墙体上设有内宽外狭的瞭望孔和枪眼,整个围楼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
 

巨龙楼
巨龙楼
巨龙楼

 
  在村中佰公下的三棵古樟树下,我们遇到了许多在此乘凉的老人。我们在与村里老人的交谈中得知,卢氏一族300多年前迁来此地,以前围楼里有两百多人居住,而现在已经几乎没人住在那里了。
 

第一组同学在采访
第一组同学在采访

 
  经由村里青南小学的林校长介绍,我们与对本村历史非常了解的青南小学卢校长取得了联系。他向我们介绍了石桥塘村的历史。这里的村民都是“卢氏”一族的后代,石桥塘卢氏开基祖奇郁公原居于本镇的榄村,后因常到石桥塘的塘中放鸭而在塘边搭鸭寮,之后才迁来该地成为石桥塘卢氏开基祖。
  而当天行程中最具神秘色彩的,莫过于参观青塘遗址了。该处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存。英德市博物馆巫幼波馆长向我们介绍了考古发掘成果。考古队伍在遗址中发现距今一万多年的古人类骨架,并发掘出许多石器、骨器和螺壳。这次的考古发掘成果对于研究早期人类发展史和挖掘英德深远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师生前往青塘遗址
师生前往青塘遗址


  午饭过后,同学们继续前行,在位于英德东部的横石水镇江山古村中度过了下午的时光。这个村落以客家围楼著名,有“围楼之村”的美誉。
  建于清代的“九牧楼”自然是不可错过的一道风景。围楼由角楼、祠堂、民房、围墙组成,设有一个正门和4座角楼,正门和角楼间有围墙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是一座典型的“四点金”围屋。由于当时尚未有水泥,为保坚固,人们用大石头作地基,并混合砾石、豆浆、红糖、糯米等建造围墙。靠外的房间一般由长工居住,住在靠里房间的则为本族人。
 

九牧楼
九牧楼

 

双桂楼
双桂楼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双桂楼,这同样是一座典型的“四点金”围屋。围墙和角楼的墙体上的葫芦形枪眼让人印象深刻。
  九龙楼建于清末,给我们的感觉最为气派。四个角楼上有锅耳形装饰,屋檐上都有精美的雕花。在这里我们还见到了革命志士林明勋的侄子林伯伯,他告诉我们门口上很多雕花,在文化大革命时由于要破四旧,都被封了起来。围楼的堂屋主要执行议事功能,家族的红白事都会在这里聚餐并进行一些仪式。房屋建筑时采用双层砖块大小交叠结构,十分牢固。
 

九龙楼
九龙楼
九龙楼


  从九龙楼出来,我们行经新生楼,最后在怀德楼进行了参观。参观结束后,各小组分散向村民了解这些围楼的历史。

怀德楼
怀德楼

  晚饭后,各小组分头行动。第一组前往张屋村对张家尧爷爷进行回访。爷爷提到曾任英德县令的田从典给村里写了一块“光裕堂”牌匾,文革后再次挂在了村里。爷爷的太公张鼎臣是近圣书斋的斋长,培养了许多人才。通过晚上的访谈,我们对爷爷的个人经历以及张屋村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
 

回访张爷爷
回访张爷爷


  第二、第三组同学在李欣荣老师的带领下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参观了英德市电子商务产业园,感受到了当地农产品的丰富和经济的新发展。
 

总书记走过的路
总书记走过的路

  今天参观的客家围屋的庞大壮观令人惊叹,但普遍都没有得到重视和关注,大多荒废,杂草丛生。由于以前人们缺乏记录的意识,随着时间流逝,史料、记忆都越来越难以寻找,有关围屋和村落的记忆也越来越难以复原。这也更让我们意识到,对于历史遗迹,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维护和管理,也要及时记录下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记忆。
 
 
撰稿人:郑雨淇、张文曦、吴诗颖、米克娜、黄浩炫
审稿人:覃祺 朱瑞琪 王航
指导老师:李欣荣、谷小水、柯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