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枪炮与艺术——澳门半岛中西文明互动初探 11月5日

发布日期:2018-11-08

  11月5日,amjs澳金沙门151(中国)有限公司“华南对外贸易口岸调查”实践教学的课程已经进入第三天。在“中西互动”的主题下,我们开始了今天的行程。
  全体师生吃过早饭后,从酒店出发前往今天的第一站——东望洋炮台。东望洋炮台位于澳门半岛最高峰东望洋山之巅,建筑占地约800平方米。炮台修筑于1622年。1637年扩大增修,翌年完工,于是有了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东望洋炮台的景观。此后,炮台一直被列为军事禁区。直到1976年葡萄牙军队撤出澳门后,炮塔才作为旅游点对外开放,至今仍完整地保持原貌。
  走入炮台下的第一个内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风球”。澳门地处全球飓风吹袭频繁的地区,在每年的飓风季节期间,就有可能受到来自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影响。
 
 

“风球”实物图
“风球”实物图

  澳门由20世纪初开始,当受到热带气旋吹袭时,就会以鸣炮、圆形、圆锥形或圆柱形的物件,向港口航海人士告知热带气旋对澳门构成的威胁程度及烈风吹袭的方向。每当气象局发出警告,当局会在东望洋炮台悬挂代表热带气旋信号的标志,习惯上称为“风球”。2017年天鸽袭击澳门时,东望洋炮台的风球讯号杆被摧毁,只有大炮台可以悬挂。直到今天,澳门仍然保留挂风球的传统。
  走过风球陈列廊登上台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东望洋灯塔。灯塔建于1864年,次年9月24日正式启用,是中国海岸的第一座现代灯塔。灯塔整体呈圆柱形,自下而上逐渐收窄,目前依旧在作为航海灯塔继续使用。

东望洋灯塔
东望洋灯塔

  紧邻灯塔的是葡萄牙人的小教堂——圣母雪地殿。圣堂约建于1622年,建筑面积不大,堂内供奉葡人的“雪地圣母”,另有一祭衣房,房内的壁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在澳门,甚至在华南地区,教堂中壁画是很少见的。圣母雪地殿中壁画采用湿壁画的方式创作,相对“干壁画”容易长期保存,我们才能看到今天修复过后的部分壁画。
  壁画的核心题材自然是圣经故事和人物,但是画中的天使、祥云守护狮子、石头、花朵等明显采用了中式绘画中的技法和形象,体现澳门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一个比较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圣母雪地殿作为葡萄牙人的教堂,为何壁画中会体现出明显的中国绘画特色?我们经过探讨,认为这可能是外国画师在澳门生活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启发,也有可能是在绘制壁画的时候雇佣了中国画师参与创作,又或者是创造壁画的画师本就是一位中国信徒……虽然原因早已不可考,但是生动的壁画依然确切的向我们展示着中西文化交融的特征。 
 

关于教堂内壁画图案的展览
关于教堂内壁画图案的展览


  作者注:由于教堂内部不允许拍摄,我们只能附上在展览厅里面的壁画图片

东望洋炮台上的大炮
东望洋炮台上的大炮

  或许是开发参观景点的需要,如今的东望洋炮台只剩下了一门大炮孤零零地伫立在灯塔旁的平台上眺望远方,当时的其他大炮可能都被移除掉了。结合前两天参观学习的望厦炮台(1849年始建,1866年落成)和大炮台(1617年始建,1626年落成),我们可以看到澳门防务体系逐步建立的一个过程。而17世纪葡萄牙建造各地炮台的时间先后顺序也使得我们对当时的澳门防务体系的作用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发现澳门在十七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建有澳门铸造厂(Fundicã Real de Macau),创办人为佩德罗•迪立斯•博卡罗(Pedro Dias Bocarro)。澳门铸造厂的建立与整个澳门的防务体系的历史也有密切关系。1622年荷兰人入侵澳门极大地刺激了在澳葡人的心态,决心加强澳门的防御体系,各处开始修建砲台,而成立于1625年的澳门铸造厂得主要任务就是为这些砲台铸造新砲。
  澳门的防务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主要的炮台构成:位于澳门半岛中心的圣保禄砲台(防御系统的核心),最南端的圣伯多禄砲台,最北端的加思栏砲台,炮台系统的中间是南湾对面,保护内港入口的妈阁砲台。砲台之间相互用城墙连接,使得当时的澳门犹如堡垒。

东望洋灯塔
全体师生在东望洋炮台合影留念

  从东望洋山上下来,我们很快到达下一个目的地——圣味基坟场。圣味基的葡萄牙文原意即大天使米迦勒,该坟场建于1854年,原是罗马天主教坟场。1911年之后,政府宣布向非天主教徒开放。但是目前还是以天主教徒的墓碑居多,许多墓碑上都带有十字架的雕刻。

 

圣味基坟场(大西洋坟场)
圣味基坟场(大西洋坟场)

  从坟场的大门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中央的一座外墙为薄荷绿的教堂,即圣弥额尔小堂。从坟场的左边上去,沿着小道是排列整齐的一列列墓碑。在比较靠近大门的墓碑年代比较久远,墓主的身份差异性也很大,有17、18世纪逝世的外国信徒,也有清朝嘉庆年间逝世的中国妇女。除此之外,还能看到一些夫妻合葬或举家合葬的墓碑。
  与昨天参观的白鸽巢坟场相比,圣味基坟场处在政府的管理之下,规模更大也更加规范。而在众多的墓主中,我们重点关注了美士基打这位葡萄牙军官。
  美士基打是对近代澳门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物,在澳门以他命名的街道就有四条之多,然而知道他的名字的人并不多。虽然我们是在墓园里才第一次了解到这个人,但是其实在我们入住的酒店的电梯口的就有一幅关于他的雕塑的老照片,每天都与我们这些离开酒店去寻找澳门历史的人擦肩而过,而我们却并不知道历史有时就在身边,确实有些黑色幽默的意味。

美士基打墓碑(图源网络)
美士基打墓碑(图源网络)

 

美士基打纪念像(图源网络)
美士基打纪念像(图源网络)

 

我们下榻的酒店大堂就有美士基打纪念像的老照片
我们下榻的酒店大堂就有美士基打纪念像的老照片

  美士基打在1849年中白沙岭战斗中以小股兵力击败具有优势的清军,进一步确立葡人在澳统治。他的军事行动显然是用武力破坏中国主权的行径,但是他却被葡人誉为“民族英雄”,在他死后,澳葡政府于1940年于议事亭前地为他竖立起一铜像。该铜像在“一二三事件”中被示威群众拉倒。(“一二三事件”指二战以后,民族情绪高涨的澳门人民,组织的一次大规模的反对澳葡政府的运动。)美士基打的军事行动进一步确立了澳葡政府在澳门的统治,但他的雕像最终作为澳葡政府的象征被澳门人民打倒。 
午饭后,经过一小时的休整,我们全体师生来到了澳门艺术博物馆。

1

  由于周一是博物馆的闭馆日,考察团提前与博物馆方面取得了联系,博物馆今日将为我们考察团师生单独开放。一开始外籍保安大哥不清楚我们一行人的意图,和我们“鸡同鸭讲”交流了一阵子后,才明白我们的来意,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我们顺利入场。
  博物馆的陈继春馆长在会议室接见了我们师生一行人,并在参观画展前向我们先介绍了本次画展的主人公——吴历的生平。
  吴历(1632-1718),本名启历,号渔山,江苏常熟人,与“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恽寿平合称“清六家”。吴历世居于孔子的弟子言偃故居旁,由于言偃家中有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井底如墨般漆黑,所以吴历自号“墨井道人”。吴历信奉天主教,并作为“杰出教民”跟随神父赴澳深造。他的作品风格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吴历的书法造诣很高,摹仿苏东坡的书法技巧被誉为“清代学苏第一人”,所以他的绘画造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得到重视。在吴历当上主教后,为了表示与俗世生活“划清界限”,吴历曾大量回收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了销毁。目前吴历的真迹全世界留存不到一百二十件,故宫也只有四十张。
  吴历为何会在中国大陆皈依天主教的原因难以考证,有一种说法是吴历老家有着常熟最早的天主教堂,也许这给了当地天主教文化传播的土壤;还有一种可能是因为吴历作为明朝遗民对清政府的不满与反叛。在吴历五十岁的时候,有一位比利时神父在中国选取优秀教民前往欧洲进修,吴历也成为了被选中的一员。在一行人到达澳门时,吴历与另一位教民因为“年纪过大”被澳门当地的天主教上层留下,在澳门修习神学。至于吴历到达澳门的具体时间,学界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680年,一说是1680与1681之交。有证据证明的可信度比较高的说法是后者,吴历画作《湖山春晓图》中落款写道,“此予赠松厓先生新居之诗,并书请正。辛酉上元,渔山子吴历。”辛酉即天干地支纪年所指的1681年,上元即正元十五元宵节,该时间是1681年的三月份,可以证实,在这个时间段中,吴历已经来到了澳门并且开始了他在澳门的修学与创作。吴历最后成为了三大主教之一,是唯一的一位中国籍主教。

吴历:《湖山春晓图》
吴历:《湖山春晓图》

  在了解完完吴历的生平后,馆长带领我们一行人来到四楼并且为我们讲解了吴历的主要作品。

1
陈继春馆长为全体师生介绍吴历画作
陈继春馆长为全体师生介绍吴历画作

  前面已经提到过,吴历的美术创作生涯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吴历跟随老师学习各大名家画作的“描摹期”,是他美术生涯的开始;然后,吴历进入了在描摹名家画作的同时,开创自己的独立风格的发展期,在这个时间段内他的青绿山水画创作画工渐趋完善;在皈依天主教后,他的创作开始走上了融合西方技法的成熟期,开创了属于吴历本人的以中国传统绘画为根基,吸纳借鉴西方技法的道路。

吴历早期绘画创作:描摹名家作品小画集
吴历早期绘画创作:描摹名家作品小画集

  作者注:吴历早期描摹名家画作多为小幅画作,馆长对这个特点的解释主要有两个,一是吴历当时的师父考虑到吴历年少,作画耐心不足,作小画入门以培养耐心,二是通过作小画能更好的把握作画的整体构图。我们觉得这种思路很有趣,也比较有说服力。

 

吴历创作成熟期作品:《幽麓渔舟图》(学习倪瓒构图特征)
吴历创作成熟期作品:《幽麓渔舟图》(学习倪瓒构图特征)

 

吴历赴澳后作品:《白傅湓江图》(局部1)
吴历赴澳后作品:《白傅湓江图》(局部1)
作者注:白,指白居易,白居易曾官至少傅,白傅是对白居易的尊称。湓江,即白居易《琵琶行》中“地处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中的湓江。这幅画作就是吴历复原《琵琶行》中所描绘景象的作品

  吴历在其作品中借鉴西方技法的程度有几何,不同的鉴赏者自然有不同的看法,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浏览吴历作品中的题词,确实着实地反映出了吴历本人与不同信仰群体的交往史实。例如在吴历的作品《湖天春色图》的题词中,“远西鲁先生”指的就是神父鲁日满。“西”指西边,“远西”则指的是西洋。明朝著名传教士汤若望就曾经有着“大西先生”的尊称。这幅画是吴历与传教士往来的证据之一。吴历作品《与福庵感旧图》也说明了他与佛教友人的友好关系。这些交往或多或少地对吴历本人的创作以及生活起到了影响。

 

吴历:《湖天春色图》,该图的构图手法被视作西方透视手法
吴历:《湖天春色图》,该图的构图手法被视作西方透视手法
吴历:《湖天春色图》,该图的构图手法被视作西方透视手法
吴历:《与福庵感旧图》

 

全体师生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全体师生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告别艺术博物馆,我们乘巴士回到了酒店,晚饭后,全体师生对今日的考察进行了总结讨论,澳门考察的第三日行程正式落下帷幕。
  在这次澳门考察的前几天行程中,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成为了我们主要讨论的热点与中心。我们小组在今日的行程中,也深刻地体会到了澳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中心文化的交融性。这些结合着中西方特色与内涵的文化遗产正向世人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风采,向世人诉说着尘封的往事与回忆。

作者:澳门考察团第三小组
组长:刘梓源
组员:方敏 周韵幸 姚培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