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地方文献与口述材料初探——以英德城南为例 11月4日

发布日期:2018-11-07

  11月4日,amjs澳金沙门151(中国)有限公司本科实践教学课程的同学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从广州前往英德进行田野调查,并有幸邀请到了清远市博物馆吴平贞老师与我们一同前往。

 

整装待发
整装待发

01
南山摩崖石刻群


  抵达目的地后,同学们稍作休息,便在吴老师的引领下直奔南山摩崖石刻群。据景区简介,该处石刻群为广东省三大摩崖石刻群之一,保留了唐以来历代石刻近百处,具有极高的观赏及研究价值。由于山道险阻,天气状况不佳,同学们无法深入山中考察。故只好对山脚两处较为完整的石刻进行了研究。一为字迹不明、年代不详的石刻,另一则为晞旸岛石刻。虽然南山摩崖石刻群早已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但可惜条件所限,疏于管理,青苔、藤蔓遮蔽了字迹,难以辨识。可见文物的维护与保存需要付出相当的精力,特别是这些有固定位置的金石文物,极容易就此淹没草木之间,为人所遗忘。

同学们认真解读碑文
同学们认真解读碑文
1
同学们认真解读碑文
同学们认真解读碑文


 

02
老地湾古村落

  此后,我们来到了具有三百余年历史的老地湾古村落。村落坐落于北江河畔,附近环绕的群山,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据林超富先生介绍,当地居民以林、赵、黄三姓家族为主,其始祖均为福建客家人。迁来最晚者为林家,但在林家后人的苦心经营下,林姓族人的影响力逐渐在村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此,我们看到了少见的三姓祠堂并排分布的景观。林公祠位居中间,是其中建制最大、保留最好、价值最高的一座清代祠堂,为镬耳屋建筑。镬耳屋象征着官帽两耳,具“独占鳌头”之意,唯有功名的乡绅方能采用,也是家境殷实的象征。在林氏公祠内,我们发现了一块道光二十一年的碑刻,其中记载了祠堂的重修始末:林氏祖上的四兄弟善于经营,其中三弟占鳌集资捐银对祠堂进行了重修。祠堂内部精致的雕柱和壁画,至今仍是研究古代建筑的极好实物。堂后还有林氏家族围楼式的住宅,高高的炮楼则保证了当地的安全。岁月沧桑,掩盖不尽昔日的繁荣;砖石无言,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令来者唏嘘不已。

老地湾古村落
老地湾古村落

 

上粉读碑
上粉读碑

 

围楼式建筑
围楼式建筑

03
碧落洞摩崖石刻群


  考察的第三站是碧落洞摩崖石刻群。它位于英德市南郊7公里外的燕子岩南面,大部分摩崖石刻分布在洞中北面石壁上,留墨迹者百余人。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纷纷开始试图解读石刻上的碑文。从碑文的落款、时间,及刻主所任职官来看,碑刻多为宋代留下,有较高文物价值。

碧落洞天
碧落洞天

 

碧落洞摩崖石刻群
碧落洞摩崖石刻群

04
张屋村口述史访谈


  当天外出考察的最后一站为英德旧城裕光路的坛背围张屋村。该地有历史悠久的“围前下井”、张铁故居、张鼎臣故居等文物。居住于此的张氏是一个书香望族。族人中曾出过早期中山大学毕业生(据群众回忆,为中大第一届毕业生,待考),该生毕业后回乡创办了英德中学,这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张屋村的历史,同学们兵分三路,在村中进行口述史访谈。
  其中,第一组的同学们在一位热心的本地村民张伯的带领下,采访了村长的母亲及退休教师张家尧爷爷。村长的母亲向我们介绍了她年轻时所见的张屋村及其人员构成。张家尧爷爷向我们介绍了他的早年经历、张屋村与清代名臣田从典的渊源、张公祠在“文革”时受到的冲击以及他为修复张公祠“光裕堂”牌匾所做的努力。张爷爷的口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但时间有限,我们今天无法与他进行深入的交谈。我们会继续与张爷爷保持联系,争取做深入的访谈。

众人观井
众人观井

 

与张家尧爷爷交谈
与张家尧爷爷交谈

05
“英德资源、历史与民俗文化”讲座


  晚上七点半,我们非常有幸地邀请了对英德历史文化有深入研究和丰富成果的林超富老师,为我们做了名为“英德资源、历史与民俗文化”的讲座,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林超富老师富有学识且谈吐风趣,详细向我们介绍了英德之名的由来、英德的自然环境与资源,随后又向我们介绍了英德的围楼、祖庙、水路、村落等重要历史文化坐标,使我们对于英德的历史文化有了一个全面且有针对性的了解。
  在提问环节,林老师简述了其关于曹主娘娘的研究,提出了水系保护神多为女性俗神的观点;对于同学们关于白天考察老地湾时的困惑,他也耐心地解答,为我们讲述了老地湾的族群历史与文化,还热情为我们介绍了溪村祠堂村的情况和相关人员的联系方式,对我们往后几天的考察之旅有莫大的助益。
  当天的行程得到了英德市政协副主席林超富老师及清远市博物馆吴平贞老师等人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活动的展开提供了诸多便利,在此予以感谢。

 

与林超富老师合影留念
与林超富老师合影留念

  摩崖石刻群碑文解读锻炼了我们识读碑刻、把握文字信息的能力;走访张屋村使我们将口述史理论付诸实践。我们通过对石刻文本的考察和当地村民的口述访谈,从中学习到历史考证之方法,收获颇丰。这使得同学们对此后的考察之旅都充满期待!

 
师生合照

撰稿人:王佳纯、杨鸿、罗天奕、曾一茗、刘楚莹
审稿人:覃祺、李欣蕾、庄帆
指导老师:李欣荣、谷小水、柯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