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历史考察 5.11

发布日期:2018-05-12

  5月10日的长沙天气晴好,我们经过一夜的休整,精神饱满地迎来了最后一天的考察。
  我们于早上8点整准时出发,离开了车水马龙的长沙市区,乘车一路向北,前往位于长沙市望城区的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1

  在遗址公园内,来自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高成林老师与张兴国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张老师首先为我们大致介绍了铜官窑的历史背景。在长沙窑区,从汉代开始就有大量窑址。但到了唐代,尤其是9世纪,此处的制造规模达到顶峰。铜官窑主要瓷器为高温釉上彩,在9世纪则以彩瓷为主,以铜和铁作为主要着色剂,且主要销往海外。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从2010年开始对长沙窑区进行考古发掘,共发现77条龙窑,其中有60条龙窑属于唐五代时期,可以想象当时产量是何等巨大!

1

  在谭家坡制瓷作坊遗址内,张老师选择了其中的相对完整的一处制瓷作坊来给我们介绍铜官窑的特点及烧造过程。整个制瓷作坊,分为制坯区、烧造区两部分,涵盖了铜官窑从采泥到成品的整个制作及烧造过程。

1

  张老师重点给我们讲解了谭家坡1号龙窑。龙窑总长41米,由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组成。相较于北方的馒头窑,龙窑依山而建,火力依势自然上升,有助于节省燃料。我们走在龙窑遗址旁,伸手可触碰到残缺窑壁,时隔千年,这里依稀留存着大唐遗韵。

1

  关于铜官窑,张老师亦提到了匣钵和火照对提高瓷器质量和产量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观察匣钵时,同学们对匣钵上的数字和姓氏感到十分好奇。张老师耐心地向同学们解释,根据这些数字和姓氏可以猜测出当时的铜官窑址可能为窑业移民遗址,北方工匠带来了唐三彩的烧造技术,并与当地青瓷烧造技术相融合,便诞生了巧夺天工的铜官窑瓷器。

1

  随后,我们步行来到了此次考察的最后一站——湖南省考古研究所铜官窑整理基地。在这里,我们参观了有机文物保护实验室、无机文物保护实验室、仪器室、照相室与古动物分析实验室。在各实验室里,同学们目不转睛的观察着研究人员的各项工作,时而提出自己的疑问,研究人员认真细致地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

1

  无机文物保护实验室中,研究人员正在清理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一批竹简,清理完成后,他们会对竹简进行脱色处理,再使用有机玻璃密封保存。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还阅读了几支简上面的文字。在这里,我们对竹简从考古出土到学术研究的过程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
此外,我们还参观了修复库房及工作室。在这里,我们看见了大量诸如千家坪遗址、石家河遗址和一些其它地区出土的陶器和瓷器。这些陶瓷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有些带着残留的泥土痕迹,有些还尚未修复,厚重的历史感仿佛扑面而来。我们在器物间流连忘返,几乎不愿离去。

1

  当我们亲眼看到考古场地,土层之下层叠的器物;当文物就这么脱去博物馆的灯光,触手可及地摆放在我们面前;当我们看着破损的器物一点点被清理,被修复,被还原……这种亲临现场的震撼,是从任何书本中都感受不到的。

1

  在四天的湖南考察中,同学们都被绚烂的湖湘文化深深震撼,虽然考察结束了,但我们对于历史的探索没有结束,回到书斋,不忘田野,我们将继续徜徉在历史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