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作业 | 衡山岣嵝碑学术史
刚翻过了几座山,又阅过了几块碑......
【第一组报告】
【第二组报告】
岣嵝碑学术梳理
衡山岣嵝碑简介:
岣嵝碑:亦称禹王碑、禹迹碑、禹碑,位于衡山(即岣嵝山)。宽140厘米,高184厘米,碑文9行,每行9字,共77字,系明嘉靖二十年(1541)绍兴知府张明道据宋嘉定何致岳麓书院摹本翻刻。
宋至明清金石学研究脉络
记载、传闻——宋之前
魏晋南北朝
《吴越春秋》、《水经注》:大禹治洪水,血马祭衡山,得金简玉字之书。一事。
南朝 刘显“禹碑”的存在;
唐代
韩愈《谒南岳庙兼岣嵝山》诗,听传闻而作;刘禹锡《寄吕衡州》同样是听说;
徐彦《五宗禅林观空录》:永昙见赤色石摩崖刻文;
北宋
陈田夫《南岳总胜集》中引用毕田《咏禹碑诗》、徐灵期《衡山记》;
苏轼作诗,朱熹、张栻游览衡山寻找;
实物发现——宋
南宋嘉定年间,何贤良致于岣嵝山发现此碑,后摹刻于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处为宋刻原石,后世所传皆源于此,是为岣嵝碑祖本;
“宋嘉定中有何贤良致,于祝融峰下,樵子导之,至碑所,手摸其文以归,奉曹转运彦约。时人未信,致刻之于岳麓书院。”
——朱彝尊《曝书亭集·书岣嵝山铭后》
岳麓书院本:明嘉靖(1534年)长沙郡守潘镒发现何致的石刻,拓印传世,而何刻剥蚀不清,经后人修复重刻,今岳麓书院已经并非宋刻;
流传——明清
明:
岳麓书院本:明嘉靖(1534年)长沙郡守潘镒发现何致的石刻,拓印传世,而何刻剥蚀不清,经后人修复重刻,今岳麓书院已经并非宋刻;
云南本:1534年进士张素见到岳麓书院石刻,1536年带拓本回到家乡云南安宁,赠予贬谪当地的杨慎,杨慎为其作释文。并建议镌刻于安宁县法华寺鸡岭崖壁,为云南本。民国时期碑石开裂,当地人用此另刻于县北温泉崖洞内,改为七行;
成都本:杨慎后将岳麓书院本复刻于家乡成都,为成都本;
新泉书屋本:嘉靖1535年,南京礼部尚书湛若水得拓本,后张襄将其刻于南京新泉书屋,文末下注杨慎、沈镒释文,为新泉书屋本;
绍兴本:1541年冬,安如山将新泉书屋本复刻于浙江绍兴禹陵,绍兴禹碑刻于嘉靖二十年;
栖霞本:万历年间杨时乔以岳麓书院本刻于江苏栖霞山天开崖,作长篇考证附其旁,为栖霞本;杨慎将考证寄回长沙,重刻于岳麓书院,为考证碑,作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万历三十四年1606,邓以清将栖霞山本翻刻于祝融峰观日台;
管本:万历年间,副使 管大勋用岳麓书院本刻于衡山石鼓书院,后焚毁,知府李拔重摹;康熙初,僧道重以管本刻于岣嵝峰雷祖殿后;
其他:明代的翻刻中,还有容璊刻于江苏扬州甘泉书院,张应吉刻于河南汤阴;
万历年间河南汲县也有刻本;
清:
· 康熙年间,毛会建刻于大别山,1666年刻于西安碑林,跋云出于岳麓书院,但何当时代清拓印岳麓书院本相同,并非宋刻,因此可以看出,清代将宋刻重新镌刻的事实。
· 康熙1673年,李藩刻山东黄县;
· 咸丰十一年1861,侯建功刻兰州禹王庙(现于白塔禅院),可能出自西安碑林;
· 光绪年间,巡抚刘树棠刻于河南开封禹王台禹王殿;
海外禹碑的发现及研究
日本&韩国
日本:群马地区发现禹碑
岣嵝碑作为例证,出现于对中国大
禹传说时期的研究当中;
禹王と日本人:「治水神」がつなぐ東アジア/王敏著.東京: NHK 出版,2014.
韩国:研究、摹写禹碑字体;
基于《岣嵝碑》的变异本《平水土
赞碑》在朝鲜半岛广泛流传,刻
本相继出现;
[韩]朴现圭, 《在中国《岣嵝碑》传入和摹刻考》, 《中国史硏究》 (88辑) , 中国史学会, 2014年;
……
海外研究基本认定碑文与禹王相关,并由此点出发深入探讨。
中国近现代观点解读
○
大禹治水说
归于夏禹治水之传说,承自明代杨慎,至今仍是学界主流;
楊用修殿撰,又刻于雲南安寧州,譯出其文,又有沈鎰亦譯出其文而句觧之,皆以為旨,禹刻也。
——(明)顧應祥撰《靜虛齋惜陰録12卷》
巴蜀文化遗存
基于新都出土的蜀国青铜器上的符号与碑文相似程度之高而提出的新观点;
冯广宏:《岣嵝碑巴蜀文试析》[J].四川文物,1992,(第A1期).
徐式文:《岣嵝碑之文确是古蜀文字》[J].四川文物,1993,(第5期).
南越祭祀刻辞
岣嵝碑原文:
唯王二年六月丁酉,
承嗣越臣宪亘朱句,
凡以惄顺,厥日登。余盟于此,曰:
“虔主山麓,汝弼益福,利朕四行,
王生和攸,俾师长黍。”
扬王。夙夕裒赏,穆用工,期允有作。
南峰渊陌,曲侧丘田,烟草鼏寍。
用拜光朕。
——曹锦炎释读
岣嵝碑为越国刻石,作者是后来继承王位的朱句,刻于公元前456年,属战国文字体系。它是继秦詛楚文、中山国守丘刻石后,战国刻石的又一次发现。
楚王功绩歌颂
楚庄王灭庸国歌颂功绩说;
20世纪90年代,刘志一在《岣嵝碑考释》中解读岣嵝碑文内容为颂扬楚王灭庸的功业
字形研究
石鼓文说(鸟兽文)
古蜀文字说
结语
我们从古代金石学、海外研究、今人学术观点三方面梳理了岣嵝碑的学术史,但对于岣嵝碑文本的解读,到目前为止学界依然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