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找听走”:连州考察之口述史的含义及意义

发布日期:2017-11-12

  近一周的田野实践考察活动,让我们从书本中走出来,获得了对历史尤其是对口述史更为深刻的理解。我们在看”“找”“听”“走”中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近代历史社会的变迁,用双脚作为标尺丈量出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下面就这几日的行程,简要总结一下口述史的经验。

  一、何谓“口述史”
  在我看来,口述历史是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性工作。首要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收集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调研对象的过去及今天的基本情况;然后以史料为线索去设计一些相关问题,以便后续口述工作顺畅展开。其次,在口述过程中,既要有计划性提问也要灵活应变,在尊重口述者的叙述前提下进行引导式提问从而获取更多信息,并及时记录相关内容;最后再结合文献整理得出调研报告。简而言之,口述历史将田野与口述相结合,极大的还原了文字材料的历史情境,将个人的生命史和区域社会史结合起来,极大的丰富增强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体验。

 

连州城骑楼老街上的酒铺
连州城骑楼老街上的酒铺

  二、文本与口述的结合
  做口述史之前,最好查阅一下考察地区的相关资料,然后思考并罗列一些相对重要的问题。否则,进入村子内进行采访的时候就会显得较为被动,采访到的内容也会很散乱而零碎。另,在内容上,如何看待文本资料和受访者陈述内容存有差异、不相符之处,以及口述过程中听到的但文献资料上没有或少有提及的信息,这就涉及到口述资料的利弊问题。我们要批判地信任采访对象。也就是说在采访的过程中,要注意聆听和尊重对方,不可粗暴地打断和生硬地质疑采访对象。由于口述内容是老人的亲身经历,所以无形中它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然由于人对记忆具有一种选择性以及遗忘性,采访过程中受访者难免会掺入了自身的情感。同时,他们看问题的角度有异,所以我们一方面可以结合当时他们个人的背景进行理解,探察多维的历史;另一方面,我们要小心陷入受访者设置的个人的历史时空,以免“被牵着鼻子走”,从当时整个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结合历史资料甄别他们讲述内容的真实性,有所取舍。
  还有,在考察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收集一些文字资料,当然不仅仅是“进村找庙,进庙找碑”,我们还可以拍下村子的族谱、采访者的日记、文集之类的,有利于我们对当地文化、社会、人口、经济等方面历史的深入理解,也可作为珍贵资料供以后进行研究。

 

星子镇徐屋村的族谱
星子镇徐屋村的族谱
3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工作做足了,方便下面工作的进行。

  三、口述史的意义
  亲身去听取和记录他人的叙述,历史褪去了纸书的隔膜,通过口述过程中的看、找、听、走,不仅扩大了文献本身的视野,历史的时空变化与情境变迁也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历史的情境感和融入感大大提升。由于每个人都有他所认知的过去,也有他个人所经历的过去,通过个体、口述与田野的结合,口述为我们呈现了比单纯文献资料所能提供的更为丰富、立体、人性化的历史。
  同时,与以档案、文献为主的传统史学相比,口述史为社会生活史、个人生命史、妇女史、少数民族史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而且,传统史学是以社会精英为主要研究对象,口述史则以普通民众为研究中心,有利于史学走向大众化和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增强其普世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