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的族群·生计·卫所
11月7日
田野第三天,我们首先来到江华县档案局,在这里,我们看到并拍摄了该馆保存的族谱和契约,不少同学都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用大张绵纸书写的契约。
虽然文献数量较大,但在热火朝天的氛围中工作,大家都乐在其中。面对轻薄的珍贵史料,大家在老师的提醒下小心翼翼地翻开契约,又轻轻地把它叠好。
最后馆长还为我们展示了馆藏的《评皇券牒》副本,令人叹为观止。《评皇券牒》,又称过山榜,是著名的记载瑶族历史渊源的文书,其中包含着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
下午,我们前往道县蚣坝镇北部的几个村子:兴桥村、南塘尾村、杨家村等等。
在兴桥村,我们发现了两座杨氏祠堂,村中的村民还向我们介绍了村中一户大地主——杨柏青,我们在村民的带领下到了杨家的大屋,这里早已破败不堪,曾经的豪华大宅述说着历史的沧桑。
之后我们兵分两路,一路在于薇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杨家村寻碑,另一路则以谢湜老师为“纠首”在南塘尾村寻找《黄氏族谱》,可惜走访中得知族谱的保存者不巧到长沙开会,只得折回。归途中经过宁远塘村,在当地人的指点下又来到大河村一户据称保存有老谱的周姓人家家中,但因种种原因,最终仍无缘一睹真容。由于山路难行,我们只得赶着夜色回到酒店,不敢多加逗留。
11月7日
第四天,我们按照计划前往九嶷山北麓的洪塘营、横岭等瑶乡。进山小分队在去往四马桥镇洪塘营的路上,恰好碰上周塘营村的圩日,便体验了一回赶圩的兴味。
在周塘营,我们还在一座冯都祠采访了几位当地老人,从他们那里了解了赶圩和他们的“洪都老爷”的信仰。
离开周塘营村,我们走一个倒U字形路线前往洪塘营村,山路迂回,山里人家稀落,而山谷雾霭渐浓,终于颠簸到目的地,白云深处的人家却没有给我们带来惊喜,大家不免失望。于薇老师决定不按原路返回,而从U字型的另外一边绕回镇上。
下山的路回环曲折,让人心惊,但在山路拐弯处俯视山谷,视野却极为开阔,山间的大盆地在群山的怀抱下错落着良田和村落,一片世外桃源之景。置身于真实具体的空间中,我们对历史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五营(滴水、洪塘、靖边、周塘、中军)八寨分布于此,一可军屯,二满足了军队的补给,实为古人生计之考虑。
然而,当车开入山谷的村中之后,我们对世外桃源的幻想彻底破灭,村与村交界处的道路破烂不堪,坑坑洼洼的路颠得我们只想高唱“一起摇摆“,“道县”之“道”注定使我们难以忘怀(苦涩脸)。
小彩蛋↓
吃过晚饭,我们开始大家期待(害怕)已久的大讨论,各组围绕一个主题展示几天来的考察成果。第一组以“江华县赫洞村游氏历史迁徙探讨“为主题,对比新旧两谱,对赫洞村游氏之迁徙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二组就赫洞村游氏迁徙原因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并在瑶汉认同问题上进行了补充;第三组为我们揭开了”杨家村“和”南塘尾村“的村名谜团,同时也对盘王历史的构建进行了解构;第四组从《重修豸山古寺碑记》出发,梳理永州镇的沿革建制,以图展现江华社会军事化的过程。
最后,老师为各组的展示进行了点评:于薇老师指出族谱亦真亦假,相对于其他文献材料来说,使用族谱需要更大的警惕性。而族群认同问题,虽然在文本中感受到的族群认同可能会与在田野中看到的族群情况不同,但两者都是真实存在的,族群是一个动态概念,不该用头脑中既有的观念来割分田野所见之族群。在读文本时,要注意影响其族群书写方式的原因。而谢湜老师亲自上阵,带领大家分析文献,并让大家注意在同一个空间里,不同历史时期有着的不同人群在做不同的事。在谈到族谱时,更强调每一个文本都有自己的编写策略,因此看族谱时要注意是谁编的,是什么时候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