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星子里
(原创 卢姗、陈艳欣 中大历史学系 )
11月7日,伴随着秋风细雨,amjs澳金沙门151(中国)有限公司口述史考察队在谷小水老师、李欣荣老师和柯伟明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星子镇,探索这里的历史风俗。
上午在星子镇,我们发现这里是一片热闹的集市,不太宽阔的街上人来人往,还有一些在路边摆摊的大爷。这里古建筑不多,但从只言片语中还是能知道星子镇多姓杂处,以黄姓为大,周围村落的人都会聚集在这里从事商业活动,并在每月逢1、4、7日来赶集。
我们在人群扰攘的街道上试图找到做实地考察的“突破口”,然后发现同一条街上的人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比如:
·杨大爷,62岁,在路边摆摊卖自家种的烟草,来自杨屋村,祖上来自江西。
·唐大爷,60岁,在街边店铺卖牛肉糍,来自星子镇西门村,爷爷辈从湖南衡阳迁来。
·陈大叔,42岁,在路边聊天,祖上来自广西,与广西陈氏曾有接触。
·黄大爷,61岁,公共财产的管理人,为我们打开“楚南会馆”大门,来自丰原村,祖上来自江夏。
·张大爷,64岁,镇政府对面小卖部老板,本地人,几十代人都在张屋村。
·潘大婶,64岁,张大爷的妻子,来自杂屋村,祖上东陂。
我们发现,在一段不到50米的街上,就分布有祖上来自江西、湖南、广西、以及广东本地的人,星子镇不愧是三江汇聚的商业中心。
说到商业中心,我们了解到星子镇上曾有三个会馆:江西会馆、广东会馆、湖南会馆,与先前所查资料大致相当,其相对位置如下:
·江西会馆:又称“豫章会馆”,光绪年间建立,建国后改为医院,后改为镇政府。
·广东会馆:又称“八邑会馆”,光绪年间建立,由八县的广府商人合捐建成。所用大理石从江西运送,一块2到3米,装潢华丽,外有15、16米的浮雕,被本地人看作是最“富丽堂皇”,“造价最高”的会馆。文革时被拆毁,石柱被人们捡走当坐凳。
·湖南会馆:又称“楚南会馆”,门前戏台文革已拆,左右厢房于3月前大火烧毁。现存会馆如图:
此外,我们还惊喜地“收获”一位1953年加入抗美援朝志愿军的老人:
陈辉老先生,今年85岁。据他回忆,1938年到1939年黄埔军校曾在陈氏祠堂驻扎一年,有日常操练,武器以步枪为主,书籍众多,如《步兵操典》、《筑成学摘要》等。后有来自广州童子军。解放战争时期,本地共产党员四人领导当地老百姓与国民党打游击。
下午我们来到黄村,这是一个四周都有围墙环绕的村子,在村子的东南西北方向都有高大的城楼。
黄村里面的人都姓黄,他们的黄氏宗祠位于村子正北方,是村里办重大“好事”的场所。在宗祠二楼的阁楼上,踩着颤悠悠的木板,我们看到了一些土枪土炮,而且墙上还有可向外瞭望的墙洞。
环绕的围墙、耸立的城门、自制的枪炮……这些都展现了黄村的防御性之高。据村里老人说,这里曾经被几百个土匪围困过,后来被炮声震走。此外,根据东城门内的碑刻记载,清末宣统年间有“股匪啸聚”,于是全村集资修缮城楼。由此可见黄村实施严密的防御措施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抵御土匪的侵扰。
在黄氏宗祠里,村民们除了向我们介绍黄村历史,还为我们热情地合奏民乐。
离开黄村后,我们来到了马渡坪。
一进村,我们就一路问村长的所在地点,在陈大姐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邓村长,他今年52岁,一直致力于为马渡坪申请“古村落”项目和修复宗祠等古迹。他带我们来到“邓氏宗词”,讲解神像们的故事:
·丁氏娘娘(左3):丁氏娘娘是来自河流上游的村落(一说是大塘村)的外嫁女,在挑大神时因发大水被冲到此处。所以后来在本地举办的“祀封节”,也会有邓村的外嫁女从各村回来庆祝,大概是源于这个传说。
·陈侯大夫(左4):800年前,在邓鲁大夫世系下的连州邓氏分出一支来到了马渡坪,当时的马渡坪还是“陈”姓人的村落。邓姓人在这里挖鱼塘,陈姓人的风水似乎遭到破坏,便迁走了。我们推测陈、黄共存到陈氏离开应该是“和平过渡”的,因为邓氏族人不仅在祠堂中将陈侯大夫居于中间位,而且逢年过节也回到陈姓人的原住址放鞭炮庆祝。
·邓侯(右1):邓鲁,相传1500年前于南宋为桂阳太守,邓氏始祖。虽然比较小,但由于“以右为大”,可见地位的尊崇。
在星子镇,我们从一开始的陌生和不安,到临别时的留恋和不舍,期间许许多多热情而善良的人们为我们展示了星子镇历史文化的众多精彩剪影,是他们的善意驱走了我们作为外乡人的不安。感谢一路上乐意为我们答疑解惑的叔叔婶婶、爷爷奶奶,让我们得以窥得历史的一角。想来,正是这些如星星般闪烁着光芒的人们,才让着历史悠久的古镇千年来一直褶褶生辉吧。
另,附上在路上邂逅的小动物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