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湘粤古驿道,感悟岭南文化
(原创 陈晨同学 中大历史学系)
11月5日,口述史小组在谷小水老师、李欣荣老师、柯伟明老师的带领下,重走了湘粤古驿道,来到了东陂镇、塘头坪和夏湟村。以下将着重介绍东陂镇。
东陂镇是湘粤古驿道,而湘粤古驿道则是茶亭古道的一部分。湘粤古驿道作为中原联系岭南的重要纽带,或为两省通衢,或为通商往来,是明清时期重要的物资运输通道,是广东千年文明史的活化石,也是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我们从东陂镇头铺顶的兴龙街进,圣旨牌坊出,先走了镇上古老的石板街。石板街历史悠久,有几百年的历史,是镇上最古老的一条街。全长两公里多的石板街,最新的一段是近三个月内刚刚重修的,最老的一段是在达飞巷。据老人们说,老的石板相对于新铺的石板更为耐用。石板街的中间是平坦的石板,两侧是凹凸不平的鹅卵石,这是因为鹅卵石方便排水,也是因为古时的人大多穿布鞋,下雨的时候走在鹅卵石上不容易湿鞋。
穿梭在石板街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大多已十分破败。以下主要分为商贸、祭祀、移民三个方面进行相关介绍。
一、商贸
石板街上有许多旧的商铺,有的商铺已不知名字,有的还依稀可见名字。我们主要找到了两个商铺,一是一个祖传的打石铺,另一个是一个百货公司。
打石铺的主人姓邓,据说是南朝宋邓太守的后代。南朝刘宋秦始(公元465—469年)初,邓鲁被举为秀才,录为本县小史。时逢国家书馆失火,文帙尽焚,朝廷下诏征集各州县藏书以充国家典藏,邓鲁受派进京献送书典。明帝以其献典有功,大加褒奖,并对其言谈举止留下好印象。不久后明帝诏令邓鲁出任宋安郡守。当地的人因为狭小低洼的县治而沮丧,强烈要求迁建新址。邓鲁不负众望,挑起迁建大任。他将新址选建在湟水东岸的临河高地,就是现在的连州城。打石这一手艺是邓家人的祖传手艺,如今仍在营业,不过营业时间不定。
百货公司的店面较大,至少建于民国时期,如今也已是破败不堪。
这些建筑很多靠墙的一面两端会有伸出来20-30cm左右的梁,这是古时候用来修骑楼用的。
二、祭祀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几乎每家每户的门口都有摆放一个罐子,里面插着香。这个罐子一般摆在在门脚的位置,不过也有少数是摆放在门框中间。这是当地人拜门神的一种风俗,门神的具体称呼是“门口土地财神”。烧香祭拜的时间不定,一般是早晚各一次。在一些特殊的节日,还会摆上贡品,如水果、肉类等,祈祷门神保佑平安。
此外,大多数人家的门上面都贴着门神,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左张飞,右关羽;二是左秦叔宝,右尉迟恭。在贴的时候,旧的不会撕掉,而是直接往上贴新的覆盖上去。
三、移民
东陂镇镇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是“谢”,这也是最早从东莞迁来东陂的,大约是在明末清除的时候迁至此。石板街上有谢氏宗祠,宗祠门口两侧各有两对直立的青石凿成的旗杆座,这是进士碑,是古时候的高官显爵或中进士的人才有资格建立的。
宗祠旁边是谢氏兰芝学校,解放后废弃不再使用。现在正在翻修,是国家出钱。以前是翻修过几次,那时候是谢氏族人共同出钱承担修缮费用。据谢氏的后人讲,现在修缮好后仍是作为学校使用,谢氏族人当老师,收的学生则不分谢姓和外姓人,均可来此学习,并且学校是免费教学。
在东陂镇的另一个重大收获是看到了李家祖谱,并将整本祖谱拍照进行了记录。我们寻访到李家祖铺是在一个大操场前的一户人家内。从石板街窄窄的巷子出来,看到这个操场视野豁然开朗。据这户李姓人家说,操场在旧时是用来晒谷子的,不过现在由于不再是水泥地,已经不会再在这里晒谷子了,变为了大家的娱乐场所。据李家祖谱记载,李姓族人原居住在阳山县水井乡大成岗,在成化三年(1469年),李家先祖和他的三个儿子迁居到了白家城,后其中一支又迁到了卫民,卫民是离东陂不远的一个村子。这户人家的祖谱便是从卫民那边抄写过来的,世代相传,但内容在传承的时候会有所增删,不是一成不变的。祖谱主要记录了李家的九世祖和他们先妣的信息,包括生卒年、有多少个儿子以及他们的墓地等。
下午主要在塘头坪和夏湟村走访。
塘头坪房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都是很高大的碉楼,巷道很狭窄,防御功能很强,军事特征显著。可能与塘头坪的地理位置有关,背靠山,匪患问题较为严重。
夏湟村村民委员会的负责人向我们介绍说,他们这里的黄氏是黄庭坚的后代。历史上说黄庭坚崇宁四年(1105年)客死在宜州(今广西宜山)。但这位负责人向我们出示了多份抄写材料,说黄庭坚其实1105年并死,是假死,之后便来到夏湟村隐居,实际上他死于宣和三年(1121年)。但由于除了村委会的抄写材料之外,并无太多其他实证,我们并不能相信这个说法,有待考证。
报告人:陈晨
小组成员:赵晓芬、袁上、木拉地里.哈布里汗、林新宇、杨心仪、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