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的族群·生计·卫所
11月4日上午,amjs澳金沙门151(中国)有限公司本科实践教学课程的师生们从广州出发,踏上了我们的探索之路。此次我们的目的地是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及附近的地区。
11月4日
一路向北,经过大约四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越过省界,进入湖南。吃完午饭,我们马不停蹄赶往第一个考察地点——蓝山所城。明洪武年间为遏制山贼、逃卒及猺蛮的入侵在此设宁溪守御千户所,故名所城。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阮氏宗祠,谢湜老师还为我们讲解了祠堂中的《仓谷碑记》,并提醒我们注意其中涉及的军户和军屯问题。
离开所城镇,我们来到住宿地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晚饭后,我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助教蔡群师兄为我们介绍了田野考察的流程及注意事项,之后各小组进行分组分工。在两位老师的动员下,我们对未知的旅程充满了期待。
11月5日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来到了豸山古寺,涔天河、萌渚水交汇为沱江之后流经古寺,遂于山门下形成一古渡口,并沿用至今,在渡口边上又立一望江亭。于薇老师在古渡口边上为我们讲解了渡口交通对此地集市及商业的影响。看完古渡口,我们进入古寺找碑,在老师的指导下第一次给碑上粉,并进行编号和拍照记录。
在寺中,我们发现了从万历到民国的各通碑刻。谢湜老师通过解读碑刻为我们梳理了豸山古寺如何一步步形成现今的规模,各种宗教信仰是怎样逐步加入当地民众的精神世界,形成所谓“三教合一”的局面。并提醒我们注意碑刻中商号和军队势力的出现反映了当地社会的整合和结构。同学们不仅体验了人生中第一次整碑,还学到了如何在短时间内从碑刻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离开了豸山古寺,我们来到了江华县文庙,我们原本期望在文庙中能看到较多的碑,但出乎意料地扑了个空,文庙一度作为政府的办公地点,因而碑刻都被有组织地搬离,荒草丛生的文庙中没有一块碑。不过,我们在接下来的盘王庙中却惊喜地发现了我们要找的文庙碑刻的拓本。
在下午的行程中,我们先后走访了赫洞村和大林江村。除了惯例的整碑,我们还在村民的帮助下找到了族谱并对族谱进行拍照记录。
在谢湜老师和于薇老师与村民的访谈中,我们还学到了在和老乡访谈的时候,决不能不懂装懂,但可以“懂装不懂”,才可以捕获到更多的信息。
随着天色渐暗,我们离开大林江村,结束一天的考察,返回酒店整理、汇总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准备明晚的报告。一天的考察累而充实,相信行程第二天的紧凑和即将到来的更紧张的第三天以及明晚的各组讨论,一定会让大家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