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系邀请北京大学王立新教授进行学术分享活动
2020年6月17日下午,在朱卫斌教授的主持下,我系邀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特聘教授王立新老师进行了一场线上学术分享会,王老师围绕“美国崛起后对国际权势的追求及其制约力量”这一主题进行了讲授。
讲座伊始,王老师首先解读了“国际权势”一词的定义,认为国际权势(International Ascendancy)是指国家在地区和全球舞台上会追求相对优越乃至主导性的地位,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国外领土和资源的控制,表现为19世纪后半期起,大国以各种方式对弱小民族和国家的掠夺与统治;其二是国际影响力,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其三是国际声望,表现为大国希望获取正面的声誉,以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与认可;其四是领导地位,表现为大国试图成为地区乃至全球的领导国家。
亦如著名学者孔华润指出,大国一旦获得在域外投射力量和干预他国事务的能力,那么这一“诱惑”是难以抗拒的。王老师随即分析了在“大国为什么追求国际权势”这一问题上,不同学者和流派对此的解释。国际政治古典现实主义认为大国对国际权势的追求是人性使然,人贪婪、追求权力,国家是由人构成的,其行为受人性的驱使。美国政治家威廉·富布莱特提出“权力的傲慢”(Arrogance of Power)命题,认为国家在强大之后,在心理上必然会产生制度和文明的优越感,继而试图自己观念和制度传播到域外;国际政治新现实主义则认为是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导致国家将自身安全放在首位,因此需要扩大自身影响力来保证安全。此外,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是独裁国家和极权国家由于缺乏政权合法性而追求国际权势,从而保证自身统治的延续;马克思主义则是基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这一角度,认为帝国主义国家发动战争,追求国际权势是不可避免的行为。
追求国际权势是从古至今大国崛起的普遍行为,近代以来表现的尤为明显,美国也不能例外。王老师接下来梳理了19世纪以来,美国追求国际权势的历程:从地域来看,美国追求国际权势呈现出从西半球到亚太,再到欧洲和全球的特征,影响范围逐渐扩大;从内容来看,美国对所追求的国际权势也从早期的争夺领土和市场,到争夺规则制定权和领导权,向世界输出美国制度和价值观。
王老师随即分析了推动美国追求国际权势过程中的有利因素,首先是美国扩张性与干涉性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其中主要是“美国例外论”。从早期的“天定命运论”到后来罗斯福论述的“四大自由”,这一整套展示美国文化观念的话语体系,实际上反映了美国对自身的道德、文化与制度的优越感和使命感,因此存在向外输出价值观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其次是美国政府强大的行政权。亦如阿瑟·施莱辛格所说的“帝王般的总统权”,美国宪法所构建的一套权力制衡的机制,在实际运作上越来越呈现出总统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有利于为美国追求国际权势提供相应的支持。其三是有利的地缘政治地位,使得美国免于国土防卫的压力,因此在争夺国际权势时可以“轻装上阵”。
这些独特的有利因素与大国都普遍具有的动力一起促进美国在崛起后积极谋求国际权势,在19世纪末成为拥有海外殖民地(菲律宾)的“有形帝国”,在二战后继续依靠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影响力塑造世界局势、干预他国事务,成为“无形帝国”。就此而言,美国与历史上那些热衷于追求国际权势的帝国并无不同。
同时王老师也指出,美国在追求国际权势时虽然和历史上的其他大国十分相似,但是也有着自身的特点,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美国并没有像欧洲一样对其他民族实施长期统治,亦如美国对菲律宾的殖民政策变化;其二,美国试图构建普遍的国际制度以维护其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而不仅仅依赖武力,威尔逊政府在一战之后重建战后国际秩序的努力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其三,美国追求国际权势在服务美国利益的同时向他国提供公共产品,包括贸易自由、公海自由以及一系列的援助和投资,能够促进相关国家利益;其四,美国对国际权势的追求保持一定程度的“克制”,避免给自身带来全局性灾难,这点和其他历史强权有所区别,因此美国也被称为“仁慈的帝国”(Benign Empire)。
而美国之所以展现出这些特点,是因为美国存在多种制约美国过度追求国际权势的种种力量。首先在思想力量上,表现为美国宪法制定的立国原则(合法的统治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和授权)以及传统思想观念中蕴含的反国家主义思潮,反对美国长期占领殖民地,反对过于强大的国家权力对个人自由造成威胁;其次是制度上的制约力量,美国的宪政设计规定了分权制衡和多元民主的决策过程,各种政治力量能够参与到美国对外的过程中,国会常常对总统追求国际权势的努力形成制约;其三是社会力量,体现为美国社会悠久的结社传统塑造出成熟的公民社会,加上美国国内相对独立的媒体,对美国追求国际权势有着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反对作用;最后是政治上的反对力量,体现为美国政府内部的不同意见,亦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政府内部的反帝国主义者,认为美国追求霸权和荣耀是“返祖”现象,美国应当回到共和国的轨道,为人民谋求福祉。
从美国对菲律宾的殖民政策变化,到越南战争期间美国风起云涌的反战力量,上述制约力量在美国追求国际权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反对作用。特别是和历史上诸如纳粹德国、日本、苏联等其他强权相比,美国避免了在追求国际权势时的“过度”和“无节制”,并因此避免了给自己带来全局性的灾难。简言之,美国内部的制约力量、有效的纠错机制、所获取的国际信任,以及美国表现出的相对“克制”与“仁慈”,使美国虽然在积极追求国际权势,但是仍然具有“共和国”的一些特征。
王老师清晰的理论梳理与经典的史实分析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反响与互动。这次学术分享加深了同学们对美国史特别是美国政治文化领域核心问题的认识,对大家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产生重要启发性作用。
- End -
编辑 | 郭思成
初审 | 曹鸿老师
审核 | 安东强老师
审核发布 | 龙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