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行动篇】|不忘初心,党团联建|羊城历史文化移动课堂活动回顾
这个十月,尚未染上秋色的广州迎来了一片灿烂的“红色”:无人机编队组成“祝福祖国70”的字样在广州塔旁不停变幻、绚丽夺目的灯光秀使珠江两岸流光溢彩、万发焰火绽放在珠江夜空……热烈祥和的活动景象是广州为祖国献上的美好祝福,同时也展现出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发展的骄人成果。
为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践行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党团班一体化建设,发挥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作用,更好的开展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2019年10月13日,我系举办了“羊城历史文化移动课堂”活动。在历史学系党委、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的共同组织下,近50名党员和团员参加了活动。
本次活动线路共有两条,途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中山纪念堂、越秀山、陈家祠等地点。路线选择突出红色文化,以强化教育参加活动的师生党员、团员铭记革命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把理想信念注入灵魂,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师生一行乘坐广州观光巴士
线路一的同学们在上午九点乘坐了双层巴士来到了活动的第一站——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远远望见烈士陵园外雄伟的大门,上书“浩气长存”四个大字。
同学们进入烈士陵园
步入其中,苍翠的松柏列于道路两旁,遒劲的八个大字“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被刻在石碑上,烈士们当年的献身救国的慷慨姿态仿佛就在眼前。此次活动,我们邀请了安东强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与我们同行,安老师在现场为同学们讲解了在这静谧园林背后的万千纠葛和血雨腥风,革命精神从不曾被忘却,留我辈后人瞻仰英雄豪杰。
安东强老师为同学们讲解相关历史
其后,路线一、二的同学乘坐观光巴士,齐聚中山纪念堂。该纪念堂位于越秀区东风中路,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站在纪念堂外,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纪念堂前正中央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庄严肃穆;纪念堂正面抱厦上下檐间,有孙中山先生的手书"天下为公"。
中山纪念堂前的师生合影
环绕在大堂外侧走廊上的图片展,详尽展示了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和这座纪念堂的前世今生。装饰丹彩瑰丽的纪念堂内,成排红色座椅衬托着大堂内肃穆的气氛,将人带回那段在此举行的广东日军受降仪式、庆祝抗战胜利大会的历史;孙中山先生毕生韶华凝聚的“振兴中华”之声,似乎依然在我们耳边回荡,激发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2018级硕士预备党员黄力为同学们讲解
告别中山纪念堂,同学们集体前往北京路就餐。简单的补充能量和休整过后,线路一的同学向作为“羊城八景”之一的越秀山进发,线路二的同学则转向陈家祠方向。
越秀山风景秀美,绿荫掩映,著名的广州博物馆也坐落其间。这座以始建于1380年的明朝建筑镇海楼为馆舍的建筑,承载了广州数千年的历史,即使曾五度被毁,仍顽强地见证着家国岁月的变迁。登楼读城,倚栏望远,楼内数千年文明史历历在目,楼外广阔天地等待着我们共同探寻。
登高越秀山
广州博物馆前合影(路线一)
陈家祠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光绪二十年(1894)落成,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其建立主要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作为捐资的回报,这些陈氏宗族可以将其祖先牌位放到陈氏书院的神龛内供奉。陈家祠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巧妙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其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技艺精湛,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
参观完陈家祠后,同学们来到了美丽的“拾翠洲”沙面。沙面在宋、元、明、清时期为中国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鸦片战争后沦为英、法租界。沙面是广州重要商埠,历经百年,曾有十多个国家在沙面设立领事馆,九家外国银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经营,粤海关会所、广州俱乐部等在沙面相继成立。沙面见证了广州近代史的变迁,留下了孙中山先生、周恩来总理等伟人的足迹,站在这里,依稀还能追寻到当年的历史痕迹。
沙面一隅
时间匆匆,此次羊城历史文化移动课堂活动在大家的依依不舍中结束,这次参观为同学们带来了丰富的体验和感悟,革命先烈使人自省,祖先智慧令人敬畏。历史虽已过去,但它对我们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红色精神将不断被传承,历史足迹将被永恒书写。
以下,是参加此次活动的部分同学的感想:
汤瑾:
本次活动,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浩气长存”牌坊后的烈士陵园。青幽的柏树林大道,嬉戏玩闹的孩童,漫步的老人,当我身处其中,静下来便想到这一切的安宁都是中国历史上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1911年4月27日的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唤醒了中国人民沉睡的抗争之魂,带动着全中国的革命人士为了自由和民主而奋斗。那长眠于此为了中国献出自己一切的烈士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仰,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依然需要我们发扬光大,这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永不熄灭的信念之光!
李艳:
我次第走过经年的建筑群落,如隔却百年时光与其对话。百年风雨,万里土壤,我见证了仁人志士的血泪,更珍惜来之不易的今日辉煌。瞻仰巍然的“浩气长存”碑文,凝视纪念堂“天下为公”的牌匾,远眺气势恢宏的楼宇,心中激荡万千。每一笔一划渗入的血髓,每一砖一瓦搭成的脊梁,都在近代风云中,造就了一个伟大的,不屈的中华民族。在华夏文明的画卷中,大书一笔,浓墨重彩。
马琳希:
很感谢系里给新生提供一个共同学习交流和出游的机会,各方向同学聚集在一起,彼此接触、交谈、熟悉,也让同学们更有归属感。此外,活动也让我们对广州这座城市更加了解,参观的景点很有意义,活动安排很具乐趣性,如在孙中山纪念堂的集章体验,让同学们乐此不疲。解说员的讲解也使同学们对陈家祠更为了解,希望系里能多组织类似的活动。
冯晓茵:
短短一日,从黄花岗公园到广州博物馆,两万多步的行走,我们得以对广州的历史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黄花岗公园,瞻仰着一个个革命先辈的墓碑,历史书上对于一百多年前的艰难革命的描写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革命革命,孙中山先生一辈子的事业,历史书上仅仅几页的简单描述,谁知在这背后又有多少革命先辈前赴后继?黄花岗公园里静静埋葬的只是那些英勇烈士中的几位代表人物,更多的还有数不清的无名的英魂飘荡在那段艰难历史的上空。想起国庆期间十分流行的一句网络热语“今日中国,如您所愿,山河犹在,国泰民安”,在离开黄花岗公园之时我偷偷问:“先生们,可如你们所愿?”有清风微微地吹动了路旁的绿化树,我想,我听到了静穆陵园的肯定回答。
撰稿:李心怡、姚星宇
供图:黄华烨、林晓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