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内迁路,赓续中大情:记中大历史学系系史工作小组赴韶调研活动

发布日期:2017-12-05

     2017年12月1日至2日,amjs澳金沙门151(中国)有限公司曹天忠、李欣荣两位教授率领系史工作小组一行10人赴韶关乐昌及坪石进行田野调查和资料搜集,并先后与乐昌市委市政府、乐昌市档案馆、坪石镇委镇政府和中山大学韶关校友联谊会的领导、专家和校友进行交流座谈。此行日程虽短,可谓收获甚丰,不仅使大家获得不少珍贵的档案文献、口述访谈和实物史料,对抗战时期中大内迁坪石的历史具有更为直观的考察和体验,而且让师生们真切感受到坪石人民的热情淳朴和韶关校友的深情厚谊。 
    搜集文字史料
    12月1日下午,历史学系系史工作小组一行抵达乐昌,受到乐昌市委常委、坪石镇党委书记刘允曾,乐昌市副市长邓洪炜,坪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邓勇健等领导的热烈欢迎。在乐昌市委市政府的协助下,大家即赴乐昌市 档案馆查找 原始档案资料。该馆的民国档案起于1912年,止于1949年,现建档689卷,民国人物卡片两万多张[1],其中包括有国立中山大学委令何绍程为本校师范学院庶务员的委任令(1943年4月27日)、乐昌县政府电请查复河南水中山大学医学院院址其业权性质及各项情形电请查照按实详复的代电(1947年10月14日)及邹鲁、朱家骅、罗香林等人散落在各档中的零碎文献史料。

▲历史学系系史工作小组赴乐昌市档案馆

▲历史学系系史工作小组赴乐昌市档案馆

     在市档案馆提供的《平石掌故》一书中,作者沈杨谈及抗战时期中大在坪石办学情况时,还专门提及文学院史学系卢炽辉、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史学部丘陶常等人在坪石的活动。[1]从云南澄江回迁坪石以后,史学系教授杨成志还率领梁钊韬、王启澍、顾铁符等人在粤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撰写出《粤北乳源瑶人调查报告》等学术论文,这些调查报告均出版有专号。

                           20171206194601617855  20171206194616455926

      ▲历史学系系史工作小组赴乐昌市档案馆

     据悉,amjs澳金沙门151(中国)有限公司在乐昌市档案馆设有民间历史文献本科教学与研究实践基地,曾与该馆联合举办“乐昌区域社会史学术研讨会”,研究探讨清代宗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等。师生们还多次赴黄圃镇考察当地人文历史,到田野实地参观当地建筑文物古迹。乐昌素有“乐石鸣韶”3]“昌山合璧”之称,近年来,乐昌市档案馆以“描绘历史脉络,增强文化自信”为号召,积极开展自然村落的普查和历史人文的挖掘等工作。 
     中大文学院古迹
     次日上午,系史工作小组一行在中山大学韶关校友联谊会会长、韶关大学原校长林立芳,校友会常务副会长、 民盟韶关 市委原副主委杨蓉蓉,坪石镇党委委员邱锦萍、原党委委员李国华及文化站副站长赵星星等的陪同下,考察了中山大学文学院旧址。据1943年《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专刊》第四期记载,“文学院前址位于清洞,尔后又迁址坪石汽车站旁之铁岭,与文化学院相对。”此前文学院设于乳源清洞乡,文学院史学系教授罗香林曾记曰:“余民国二十九年十一月廿四日,自桂林趁夜车,至衡阳。翌晚,复自衡阳趁车返乐昌坪石。即至中山大学总办事处报到。二十八日入乳源清洞中大文学院临时院所。赁院旁罗家洞学垫居住。”在清洞的生活甚是清苦,词学家夏承焘曾在1941年3月25日的日记说:“接祝南(即詹安泰)广东乳源县清洞乡函,谓中山大学文学院新迁彼处,厕所遍地,臭气熏蒸。与雁晴寻屋,数日不得,暂住大便地炮楼上,内地学校,困苦如此,”[4]这足见文学院初期办学的艰难困境。不久,文学院获迁铁岭,“该址原系粤汉铁路局所建,后经粤省银行租用,负山带水,风景绝胜,极宜潜修,几经苦口交涉,始得转让到手,该院师生欣喜异常。建筑尽属西式,分布也颇得体,虽经敌机前来下蛋,舆夫过境丘八毁污,然修整后,仍不失为抗战期中难得之房舍,岭虽不大,然已高离平地,岭上岭下,遍植针松洋槐,树林阴翳,鸟鸣不惊,小径曲曲,幽通各处,男生宿舍,在岭巅,女生宿舍,在岭腰,上下相对,自成乾坤之形。办公室、图书馆、饭厅、礼堂、厕所、浴室等,或屹立岭角,或绕岭而布,稀疏匀称,晚上看去,燃火点点,白日远眺,屋宇丛落,环山带水,尤显得蔚然深秀,书声外喧,更觉清淡不凡了。“[5]搬迁到铁岭的文学院“除一年级外共有一百五十四人,女生占三分之一强。”[6] 书声琅琅 ,殊是热闹。当年这里还设有体育场、游泳池、员生同乐会所,对面还有中山公园和中山大学中华文化学院。
     一直致力于搜集坪石文史的李国华告诉我们,前些年有一位中大史学系毕业的加拿大Whispering Snow Studio教授梁文超、梁霍念慈夫妇专程来到坪石铁岭,寻访当年在这里读书的旧迹。时隔多年,虽然身在海外,他依然对坪石念念不忘

     ▲中山大学文学院铁岭旧址

     ▲中山大学文学院铁岭旧址

     当年铁岭山上开满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师生们不停传唱着芜军和黄友棣所创作的歌曲《杜鹃花》,“淡淡的三月天,杜鹃花开在山坡上,杜鹃花开在小溪畔……”[1]昔日的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道文脉相承、弦歌不绝的战时风景线。今天,我们来到铁岭时,这里被修筑成乐昌市储备粮仓库坪石库点,早已面目全非。岭上岭下几乎被推平,空旷处建有一个油站,周围都是待建的施工工地。站在这里,我们再也无 法想象出当年那一幅优雅静怡的铁岭风光、丰美添色的学生生活景象了。
     三星坪中大遗址
     从老坪石镇出来,一路沿着武水江畔驱车而行,赤壁丹崖,清奇峻秀,这是独特的丹霞地貌特征。车抵三星坪,我们来到著名的西京古道三星坪码头。古代广货,经“南船北马”[2]则可直抵西京长安。《东汉会要》载有“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阻险,死者继路,”[3]故西京古道成为红尘一骑的“荔枝路”[4]。由于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中山大学教授吴尚时曾记述“坪石一镇,向为水陆交通之枢纽, 粤货至此,改循陆路, 湘货至此,改循水路,为粤湘货转运之地点,市容极度繁荣。”[5]中山大学工学院的旧址就坐落在这个交通要道三星坪村,一时使得这个陋隘的小山村充满了科学和人文的气息,许多旧祠和农居都成为学舍。村民沈冬秀说,中大校长许崇清就租在他夫家的房子里。这是一座由青砖砌成的农屋,如今已经破旧不堪,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到处杂草丛生。

2017120620240113916420171206202416729218

  ▲位于三星坪村的许崇清校长办公及住所旧址

▲残破不堪的三星坪村许崇清校长办公及住所旧址

▲残破不堪的三星坪村许崇清校长办公及住所旧址

     江明如镜,岸竹鲜亮。从水道上岸,一条通衢大道从三星坪村贯穿而过,直通南北。这座古村落依旧保持部分原貌,气派的朱氏宗祠,高昂的马头墙,井然的檐阶屋,错落有致。沿着青石板路走进村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废弃的老屋,门簪窗棂雕工极为精细,木制门牌上依然刻有“乐昌县第五区莲塘乡”等字样。资料显示,1952年全县设立莲塘乡范围。站在早已被拆除的屋基石上,老村长指着一片断壁残垣告诉我们,这些村屋很多都是当年中大师生租住的地方,但是年久失修,明天准备拆掉这一处了。

▲三星坪村

▲三星坪村

▲准备拆除的三星坪村中大师生宿舍旧址

▲准备拆除的三星坪村中大师生宿舍旧址

       看到中山大学坪石旧址的现状,大家都禁不住扼腕叹惜,带队的历史学系教授曹天忠跟当地负责人再三强调,这些文物都是不可复制的,目前亟须对之进行调查摸底,给予挂牌保护。 
       坪石老街校本部                     
       
坪石老街位于五岭南麓的武水河畔,昔时为湘粤赣南北运输的主要港口,一条长街的明清民居商铺鳞次栉比,可惜现在只剩下80年代复建的广同会馆和位于共和街28-40号的一排青砖黑瓦老屋。据清代道光年间钦命提督湖南全省学政梁同新所撰的《广同会馆碑记》载,“五羊城之西北一千里曰平石,乃韶州府乐昌县属地。本一邑□□□□达□盛,京舟车毕至,来往官商所共游者也。吾郡桑梓于斯,买卖由来旧矣。”[1]曾任澳门《大众报》副总编辑徐续回忆起当年中大的时光,“抗日战争期间,这个原始的市镇忽然成为广东省最高学府所在地。当时中山大学初从广州石牌迁云南澂江,继又迁回粤北,中大的校本部和文学院都在坪石。我也曾在校本部呆过一年多。校本部的原址是一间深邃的棺材庄,清理了厝存的棺柩而设立办公室。我住在后边依山盖搭的木板厅房里,夜间以灯芯油碟照明,具有一灯如豆的情景。坪石街上不乏知名学者,或者莅临活动的文化人,书法家麦华三就曾来举行过书法展览。但这里依然有山野气息,市上不难买到虎肉、虎骨。夏日傍晚,不少师生员工在萧家湾的武江游泳或沐浴。”[2]

2017120620383556264320171206203853765708

▲坪石老街旧址

     在老坪石中心学校,这里曾经是中山大学内迁坪石时建成的膳堂兼礼堂。2008年初,这座礼堂在老坪石中学科学楼阶梯教室建成时被拆掉。在师范学院任教的张筑音后来回忆说,抗战时期马思聪、王慕理夫妇在坪石“既要教学生,又要搞创作,闲暇时就练琴。当年,他们家里没有钢琴,要练琴,他们只能到对面山那食堂兼大礼堂去,那里有一台学校的大钢琴。在我们宿舍和对面山之间相隔一大片田丘,琴声传到我们这边时,很难听得清楚,只能辨别出那宏亮的钢琴声和小提琴的袅袅之音……当马思聪自己创作的思乡曲的旋律传了过来时,我们的心情也随之激动起来,忧国之情不禁油然而生。”[1]那时的坪石,文化氛围甚是浓烈,中大校本部礼堂常常举办有各种话剧歌舞表演[2]、学者讲学、学术报告、专题讲座。为加强战时教育,礼堂挂有一幅 “读书不忘抗战”的大标语,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曾来作“抗战建国”的报告,[3]李约瑟、王亚南也在这里两度长谈,进行关于“中国官僚政治”问题进行学术火花的碰撞[4]。 

▲老坪石中大礼堂原貌[1]

▲老坪石中大礼堂原貌[1]

▲老坪石中心学校中大礼堂旧址

 ▲老坪石中心学校中大礼堂旧址 

      大学子“梦里依稀记旧踪”[2]的 文脉 芳香。武水静静流淌,古道悄然终结,这个以水滋养的古镇至今却仍然飘逸着厚重而独特的码头文化底蕴。回望昔日,坪石的山水支撑养育了抗战的中大1万多名青年学子[3],承续着中大的文脉。 
      进行口述访谈
      在三星坪村,中大历史学系系史工作小组先后访问了“中大婴儿”秦选英及村民朱兰修,并感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淳朴与热情。在秦选英老人的家里,她取出一份1943年9月17日的字据影印件。这是其生父秦俊一将她赠予当地村民朱兰芬抚养的“赠送书”,里面注明秦选英生于民国卅年(1941年)九月廿二日巳时。多年来,秦选英一直在找寻自己的父母,介绍人潘允鸿和其他村民一直三缄其口,守口如瓶。秦选英老人只打听到父亲秦俊一曾经是中山大学一名校医,自己还有其他5位兄弟姐妹。

2017120621065612905220171206210721292128

抚养秦选英的“赠送书”

      “我现在年纪这么大,就想这事了。”身体硬朗的秦选英谈到这事时就眼圈泛着泪花,她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去找到自己的亲人。

▲秦选英老人

▲秦选英老人

▲与朱兰修老人口述访谈中

▲与朱兰修老人口述访谈中

      出生于1931年的村民朱兰修老人曾经参加中山大学为当地老百姓所办的免费民众学校,他仍然记得当时都是白天上课,村里的小孩20来个都一起去学认字、练唱歌。老人的记性很好,他说:“当时我10来岁,中山大学工学院搬来村里大概有千把人,那些教授都来租我们空余的房子,包括工学院院长陈宗南。那个门口的房间则租给两个教授,因为空气不好,阳光也不好,他们另外开了一个窗口,一个我总叫他做李教授,另一个是姓林的。大家都好有礼貌,穿着西装,头上还打着油,跟村里的人关系很和谐。”
      我们意外发现朱兰修老人的家里还有一个破旧的藤箱,其实家里还有当年的学生木椅以及一个棕毛包裹的木箱,他说;“另一个是在中山大学的院长那里捡的。当时日本人来的时候,到处都是扔掉的衣服、皮箱,乱七八糟的。有一位教授黄昌榖懂得日语,穿着西装,就跟日本说话,我也不懂得他们说什么。”1945年1月,日军进犯粤北,坪石告急。1月16日,学校宣布紧急疏散,师生们仓促迁往梅县[1],从此了离开了相伴4年多的坪石古镇。

▲朱兰修老人家宅

▲朱兰修老人家宅

▲三星坪村朱氏祠堂

▲三星坪村朱氏祠堂

▲当年中大师生遗落的藤箱

▲当年中大师生遗落的藤箱

      韶关校友交流
      12月2日下午,系史工作小组前往韶关市区,与中山大学韶关校友联谊会进行热烈的座谈交流,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彭岷胜、常务副会长杨蓉蓉,副会长、原韶关日报社长朱祖平,副会长、原粤北医院副院长司徒鹏,行政学系分会会长叶绍新, 韶关 市委台办机关党支部书记、主任 文火玉 (历史系84级), 韶关 市史志办原调研员 梁观福 (历史系75级)等分别发言和分享,大家均对母校的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秘书长彭岷胜讲述说,1964年广东省大学生代表大会在广东省体育馆举行,历史系万先进和外语系杨秋萍受到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的接见,并代表中山大学在大会上先后发言,这在当时是特别的荣耀。

▲系史工作小组与部分韶关校友合影

▲系史工作小组与部分韶关校友合影

      座谈会交流极其热烈,气氛活跃。彭岷胜向与会来宾介绍了近年中山大学韶关校友联谊会的发展情况,并强调在母校90周年华诞之时,会长林立芳在“全球校友会会长论坛”发表“抗战风云中山大学坪石校址建设”主旨发言,呼吁发起筹建中大坪石校址纪念馆。据悉,2014年6月9日,在中山大学、韶关市人民政府的推动下,“抗战风云中的中山大学”重建项目报告会在韶关举行,与会专家和校友纷纷为重建项目建言献策, 并向海内外征集与该校有关的历史文物,发起筹建中大校史展览馆和抗战风云中的中大纪念馆等项目。

▲宾主互赠礼物

▲宾主互赠礼物

      在交流活动中,双方互赠礼物,系史工作小组向校友会赠送了一套《孙中山年谱长编》(上、下册)以及10余册校友总会最新出版的《中山大学校友》刊物,韶关校友会则回赠以历年出版的全套《中山大学韶关校友通讯录》。傍晚,20余名韶关校友闻讯赶来参加活动,欢聚一堂。大家畅忆校园时光,热切关心母校的现状和发展。99届中文系校友万英还即兴演绎一曲黄梅调《欢迎贵宾到韶关》,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浓浓母校情,依依校友心,场面极为温馨感人。                
      当晚,历史学系系史工作小组在韶关校友们的欢送下连夜返回广州,结束了“重走内迁路,赓续中大情”的坪石之行。
(胡锐颖/文,张建宇、赵星星等/图)
乐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乐昌县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第509页。
黄志辉,龙思谋编注:《粤北历代名人诗选》,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第317页。
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韶州府部 5》,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10月,第426页。
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韶州府部 5》,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10月,第426页。
罗香林著:《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中国学社,1958年9月,第157页。
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第六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40页。按:祝南,即詹安泰。
学术新潮出版社编:《中大向导》,学术新潮出版社,1941年,第10-11页,中山大学图书馆校史馆馆藏。
学术新潮出版社编:《中大向导》,第10-11页。

沈杨编著:《平石掌故》,乐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印,2015年12月,第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