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口述史成果交流赛决赛成功举办
2023年12月3日,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与群体”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口述史成果交流赛决赛在我校永芳堂233讲学厅顺利举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12支参赛队伍参加了决赛。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左双文教授,暨南大学历史系张晓辉教授,《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李振武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曾桂林教授,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温小平教授、王晓蕾副教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张占党老师、党委副书记周文凯老师,amjs澳金沙门151(中国)有限公司系主任安东强教授、孙宏云教授、谷小水副教授、党委副书记徐翠丰老师等出席了本场大赛。
在开幕致辞中,amjs澳金沙门151(中国)有限公司主任安东强教授指出,我们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口述史成果交流赛与南开大学主办的“史学新秀评选活动”都分别举办了十多届了,成为了我国史学界青年人才培养的“一南一北”两个大品牌活动,在长期的学术互动下,培养了众多从事历史学研究的优秀人才,从这两个活动中走出来的很多青年人如今都在史学界有较大影响力,取得了较大成就。安老师说,同学们就是主角,鼓励大家在决赛中充分展示风采,回溯过去、展望未来。
比赛共分为四轮,每轮三个小组轮流展示报告,随后进行答辩,各组就其研究情况向在场师生分享,将他们的口述史研究经历娓娓道来。
华南农业大学寻根访稻队着眼于广东现代水稻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他们围绕当下的粮食安全战略问题,以生命史的研究方法追溯并采访老一辈促成广东水稻“绿色革命”的研究者们,交叉科技史与生命史,展现稻作人的伟大科研精神,并对他们的研究历程展开详细的心灵史追溯。
南京大学寻忆宁商队自2022年6月起开始调研对建国初南京旧工商业者公私合营展开口述史研究,目前已写成《初心如磐》一书即将出版。南京作为原国民党首都,既是商业城市,也是旧社会因素较多的地区。面临50年代初的困难,国家推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经口述研究,他们发现,合营后,工商业者的生活状况和政治待遇表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虽经历十年浩劫,在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原工商业者也积极支持改革开放,并积极出资捐赠慈善救灾事业,保留口述史料之余,也为“初心”做了极好的注脚。
北京师范大学铎声长振队则关注到漳州市龙海区的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相对,民办教师是农民集资自主办学且未经过师范教育的一类非正式的教师群体,他们源于“文革”期间的村办小学,而后经历改革开放的一系列补助和基层统筹,保留了乡土性和乡村特色。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这群民办教师经历整顿,走向改革,也得到了不低的退养补助,但也有一部分面临辞退的情形。从民办教师的经历,正折射出了制度理想与物质现实存在的差异。
南开大学知青探访队关注“十年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关注知青与农民关系和生产生活场景。他们将档案资料与口述史料相结合,呈现知青们多元的下乡动机和在下乡过程中呈现的与主流叙事中不同的多样化心态,在苦难困顿的较大占比叙述中呈现出从城到乡的落差感,以及知青回城后的复杂心态,真实还原那个时代知青生活的众生相。
海南大学南海记忆工作坊队以长期对海南琼海市老渔民老船长的口述史作为根基,系统调查访问,阐明南海是我们的“祖宗海”。他们调查了老船长老渔民当下面临的困境,并深入实地抢救失落的“更路簿”文化,同时积极投身实践,引导老船长老渔民进校园宣讲,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石河子大学兵团新语队就兵团工业创业精神之建构,回溯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的漫漫长路。有建国初的面对艰苦而共同干活,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的“苦中作乐”;也有革命乐观主义,建设新新疆的理想信念;更有面临兵团人换代的精神延续,面临阵痛而再度发展腾跃的不屈不挠,以及价值重塑,身份认同创新但始终保留的人民性。以上种种皆是兵团精神发扬的关键。
中山大学柏桥香荔队回顾了他们在茂名市柏桥乡荔枝龙眼合作社的口述经历,将合作社拓宽增收,延长产业链的措施与新时期合作社研究相结合。合作社组织拓展销售范围,改变果贱伤农的问题,并随之优化股权结构,革新体制机制,密切社员参与,高度展现共同富裕的需求,竭力解决新时期的“三农”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典型案例。
湖南师范大学瑶环瑜珥队到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中考察,追溯久远的瑶族历史,钩沉深刻而复杂的瑶汉关系,结合档案与方志,自下而上重新审视花瑶这一群体早期的封闭性以及在新中国与汉族积极融合,发展特色产业的历程。他们将花瑶发展的特点归结为“守变融合”,与传统一味融合的观点不同,花瑶仍对传统的信仰和氏族体制、语言予以保留,这也是他们赖以生存与认同的基础。而在部分习俗上,他们积极欢迎汉族人与他们一起参与,并融入现代化观念,与汉族密切融合。汉族人也逐渐学习传播花瑶文化,从原始的二元对立走向融合发展。
中山大学连动古今队走进连州市丰阳瑶族乡,探究当地的东陂腊味。队伍回顾自明末出现的东陂腊味,到20世纪以“遂昌号”为首的东陂腊味远销各地,至今保留地方特色,并展示东陂腊味的制作过程以及产销市场化的生产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因制作时间时令性以及制作口感和难度的要求、工人老龄化、年轻人外出的问题,腊味产业一度步入低潮,东陂腊味生产者积极推动市场化和组织化,革新适应市场机构,延长产业链,寻求破局之路。他们号召保护传承,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乡村集群。在会上,师生也品味到了“东陂腊味”之鲜美。
南开大学甘饴琼浆队考察四川省内江市银山糖厂发展史及糖厂工人生活变迁史。内江是近代三大制糖业基地,抗战时期的工业基地,建国初制糖业更是内江的支柱产业,占四川产糖量的70%。改革开放以来,内江老制糖厂面临衰落破产,当地一部分老工人不愿离开,居住在糖厂附近,至今还有一片老制糖厂的遗址。这一批工人得到国家生活用品和劳保援助,也有一部分工人得到再就业的福利,该话题对旧工业及其个体的发展与变革研究意义重大。
兰州大学萃英山下好读书队关注到兰州大学民族学研究中心的杨建新教授。他们以第一人称视角展现杨教授的成长史,并与杨教授的学生对谈,分享杨教授的童年部分、依附舅家、学术经历和中心学风的传承,是老一辈学人的典范之才。
北京大学秋江队以三线建设四川芙蓉矿区的工人为中心,讨论三线建设中的矿区安全、结构性反思、国营模式以及制约条件,再现当时制度与人情,干部与工人的碰撞与互动。秋江队特别关注芙蓉矿区的安全问题,在安全问题的宣传教化下,为工人们确立起新的安全观和集体主义认同,形塑全新的安全话语,再现归属感、安全感和责任压力并存的三线矿区人的复杂心态。他们反思制度设计与人事实践之间的张力和个体失语的问题,号召以口述史的方法留住即将被遗忘的历史。
在答辩中,五位评委老师就“产业事业变迁中的转型问题”,“产业存在的模式和典型性问题”“采访对象的选取和制定问题”,“口述史可信度的确保”等问题与参赛选手们交流探讨,对口述历史进行了深刻解读剖析。
经过评委会认真讨论与严格审核,本次比赛共评选出一等奖三名,二等奖四名,三等奖五名。来自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和南开大学的三支队伍摘得桂冠。
最后,安东强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口述史并非简单地倾听故事和记录文本,口述史的要求在于反复回访,规范优化和文献、口述之间的比证。传统史学重点关注帝王将相,二十世纪新史学运动以来,关注平民百姓的历史研究越来越多,口述历史将对这一关注的变化有所警醒。不同出身的人看到他们呈现的东西与我们所看到的也会不同,口述史要求我们了解文本背后不可言说的东西。几百年之后,当未来的研究者研究当下这个时代时,他们也将以我们的资料作为研究参考,还原群体的鲜活感,亲自书写触摸历史,将是他们了解这个时代的最好凭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