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红色校史资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为了推动乡村红色资源的保护研究工作,挖掘打造革命遗址遗迹的展陈路线,传承赓续中山大学校史的红色基因,历史学系党委组织师生党员30余人于11月21日—22日,赴湖南汝城、粤北仁化等地开展红色校史专项调研,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工程。
经过5个小时车程,21日下午,穿过南岭山脉,来到湖南汝城县泉水镇。师生们一起考察了中山大学抗战时期办学旧址。1943年2月,因日寇侵犯粤汉铁路沿线,在地下党员宋建勋热心帮助下,我校文学院和私立中华文化学院百余名师生,由院长吴康、教授朱子范等人带领,迁往其家乡殿华村继续教学,直至抗战胜利。
在殿华,师生们与村民相处融洽。村民宋蓝彬主动腾出房屋供师生居住。师生们则在教学之余,组建了殿华游艺团向村民宣传抗日。朱子范教授更欣赏一名叫宋承继的学生,后将女儿嫁给他,成就一段佳缘。
师生们实地走访了养蒙学校、朱氏家庙等办学地原址,参观了原游艺团演出所用幕布实物。之后,与宋建勋后人宋平仁先生、我校56届校友朱中华老师进行了口述史访谈,追溯了当年中大师生在迁徙办学中抗日救国宣传的爱国热忱,追忆当年老百姓和中大师生们的感人故事。
曹天忠老师表示,要充分挖掘校史资源,同时将其置于广东抗战教育史大背景下考察。系党委书记杨元红表示,希望双方加强合作,将档案和遗址实物结合起来,保护、活化和传承好红色资源,为乡村文化振兴作出更多的贡献。
22日上午,师生一行又前往文明乡沙洲村,深入“半条被子”的发生地考察。长征期间,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的三名女红军,看老人家境贫寒,便将行军被剪下半条给她留下。老人发出了内心的感慨:“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在考察中,师生们走访了徐解秀老人故居,重温了“半条被子,温暖中国”的军民鱼水深情,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了更生动的感悟。
下午,师生们南下仁化县城口镇,参观了红军长征纪念馆。1934年11月初,红军由赣入粤,突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在此短暂休整。为打退敌人反扑,红一军团二师六团一部在镇南铜鼓岭顽强阻击,140余名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生命。此后一星期,红军在罗卜坝等地宣传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号召群众打倒帝国主义和土豪劣绅,推翻反动派统治。红军指战员严守纪律,对群众秋毫无犯,夜间则露宿街头,而群众也积极协助救治伤员、采购物资等。
参观纪念馆后,师生们又实地考察了镇内红军街、铁匠铺联络点,铜鼓岭战斗遗址和红色古村落恩村等。毛泽东同志说:“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大家深刻感受与体悟了这一点。尽管烽火硝烟早已成历史,但当年将士们不怕牺牲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仍能在内心深处激发共鸣。
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或与当地居民交流,或就疑问向老师请教,或相互谈论感想,都积极踊跃,充分融入到历史现场中。
本次考察活动,大家将书本中的党史故事、校史故事与革命遗址遗迹相印证,更加深刻体会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对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有了更深刻体会,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