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乐之旅11.5 | 穿仁赴乐,循红军足迹拾红色记忆
11月5日上午,amjs澳金沙门151(中国)有限公司韶关考察队在仁化县宣传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韶关市仁化县石塘镇。阅丹公路环绕丹霞山风景区,两旁大小村庒星罗棋布,只有十户人家瑶山村,夏富古村底蕴原厚,精致小巧。
到达石塘镇
01龙母宫
进入石塘镇后,我们前往参观位于村东南的龙母宫。当年邓小平率领红七军北上时,曾在此地驻扎。据门口庙碑记载,龙母宫始建于清代,民国时曾经修缮,文革时又遭破坏,1995年再次重修。庙內共有三个开间,左右有两座拱门,建筑面积150平方米。据讲解员介绍,当地人一般称龙母宫作娘娘庙,每逢初一、十五都会有村民前来供奉,平时也会自发参与清理和维护工作。
龙母宫正中摆有一座鎏金龙母像,左右分别是九子娘娘像和邓将军像。据在庙内当值的老人介绍,当地人拜九子娘娘以求子祈福,而邓将军像的功能则是保护龙母娘娘,保卫本村平安。
村內流传着一则龙母娘娘的传说。相传龙母娘娘本为战国时期的凡人,姓温,名凤娇,好医术,乐于助人,去世后被尊为“娘娘”,保佑本村风调雨顺,村民平安。周边一些村落,也有功能类似的娘娘庙。
02双峰寨
离开石塘镇,师生一行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双峰寨。
双峰寨位于石塘古村中央,外墙略呈长方形、围南北方都有山峰耸立,工匠把糯米、黄糖、桐油和鸡蛋滴入清石灰浆粘合青砖,砌成寨墙。
1899年,当地豪绅李自胜为防范土匪劫掠,筹金三万,耗时十二年建成此寨。
1928年,位于董塘镇安岗村华阳寨被范石生的十六军一三六团和当地反动武装攻占,隶属阮啸仙部的北路第八独立团第四营农民自卫军,带领群众700人退守石塘双峰寨,顽强抵抗敌军的进攻达八月之久,终因弹尽粮绝,不得不弃守突围。最后仅九十余人冲过敌军防线,未能突围的伤员和民众尽遭屠戮。
03石塘古村
绕过双峰寨,我们进入石塘古村。据介绍,石塘古村占地总面积1.5平方千米。村内原有古宗祠10座,建于明清時期,青磚砌墙,黛瓦覆顶。文革时期损坏3座。传说修祠堂先民在挖地基的时,挖到了地底的青石板,不得不半途而止。随着雨水汇积,村内逐渐形成了一处又一处以青石为底的池塘,遂名“石塘村”。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石塘镇独有的堆花米酒酿造工序。石塘生产堆花米酒历史悠久,原料取自当地自产的粘米和山水。至光绪年间,村内酒坊多达90多间。堆花米酒远销粤北、珠三角和东南亚,名声在外。
前往廊田镇
04楼下村
离开仁化县石塘镇,我们未到乐昌市廊田镇楼下村。廊田镇古称“兴隆墟”,也有“粤北粮仓”之称。楼下村是一座建于明朝的古村落,水源充足,历来丰产稻谷,被称为“粮仓中的粮仓”。楼下村现共有21姓,以邓姓为望族。村内目前仍保留着部分古建筑,当中以邓亨甫公祠、门第名家等闻名。
05邓亨甫公祠
在楼下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先路过邓亨甫公祠。邓亨甫公祠始建于明代。据《重修邓亨甫公祠》记载,1672年、1737年、1907年、1917年、1944年、1949年、1972年和1996年祠堂总共重修八次。原先以砖木结构为主,重修后部分改为钢混结构。每逢初一、十五,村内外的邓氏后人会前来此拜祀祖先。
楼下村内有座水明楼,原先位于“圆明塘”上。水明楼始建于明朝嘉靖十年左右,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日久失修,村民以确保安全为由,于1975年将其拆除。最近几年重修后,成为楼下村的文史展览馆。水明楼对面有座明代修建的“文魁阁”,端庄古雅,据《乐昌县志》载:“文魁阁在楼下村,明巫山县知县邓大行建” 。虽然被列为乐昌市不可移动文物,可惜现今对文魁阁保护程度一般,仍需要各方的关注和努力。
06“科第名家”门楼
“科第名家”门楼,始建于明代(1466—1488),由邓球兄弟为纪念其父所建;另外一座“奕世簪缨”门楼,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522),由湖广武昌府威宁县太守所建。两座门楼的檐四角翘起,为异形拱。“科第名家”门楼门前是村民俗称“江背坪”,因其空旷被村民用于晒谷。《邓氏族谱》称这里是“为仓板泄气水口,合族盛衰所关。”邓氏认为“江背坪”是全村的“风水宝地”,因而在此建立家门,希望家族繁荣兴盛。
07“进士”匾民宅
“进士”匾民宅门前,有梅雀泥雕和梅花图案的彩绘。据村书记所讲,此“进士”匾大约是光绪年间刻制作,采用的木材较为次等,保护情况欠佳。另外,其彩绘和泥雕经长年累月的侵蚀,已经严重破损,难以识别部分图案。
08楼下官渡码头
楼下村位于灵江溪上游,村口曾设官渡码头,始建于隋末。当时此地以种植稻谷为主,而下游地区冶金业发达。此后几百年,灵江河上船只川流不息,明清时期其水上交通最为繁忙。然而,由于近三百年来河道变迁,现今已经干涸。
日落前抵达五山镇
09五山石下村的梯田
离开楼下村,师生一行赶在日落前抵达乐昌市的五山镇,五山镇位于乐昌市东北部,有“广东北大门”之称,是红军长征广东段中重要的一站。五山梯田又称上黎家梯田、上黎家梯田,位于五山镇石下村一带,于明代开垦。
五山梯田四面环山,山谷环抱,谷间溪流交错,山上森林茂盛,随山势由北向南延伸。然而,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交通滞后,信息闭塞。进出大山仅靠一条从山下延伸到山顶,又从山顶蜿蜒而下的盘山公路,蜿蜒崎岖。
我们登高远眺红军长征宿营的梯田,参观五山红军长征临时指挥所等革命遗址重走长征路,让我们亲身体验了革命道路之艰辛。
10红军长征临时指挥所
红军长征临时指挥所位于五山镇麻坑圩。1934年11月,红军通过第二道封锁线后,国民党军又在粤汉铁路沿郴县、良田、宜章、乐昌一带设立第三道封锁线。红一军团于11月6日3时到达麻坑圩时,将原为麻坑圩敌军乡公所(即中山书院)用作临时指挥所。红军曾在这里做出重要的战略部署,一举突破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
11乐昌革命史讲座
结束五山镇的行程后,我们马不停蹄般赶回乐昌市区稍作“休整”。晚上我们有幸邀请乐昌市当地知名文史、党史专家华老师为我们详细讲述有关红军在乐昌的革命历史。
重走红军路,了解历史中的革命故事,体会革命的历史意义。这次考察让同学们认识到所谓工农革命历史,不仅仅是国共两军战争史,也不仅仅只是教科书上几段文字所讲述的那般简单。革命需要群众基础,革命领袖人在制定种种军事战略时,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水文、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当然,革命并不是“请客吃饭”,流血的历史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通过此次田野实践,我们也试着超越课本,追寻红军们的足迹,回到历史现场,基于自身对红色历史的基本认识,充分发挥历史想象力,用不一样的视角探索和研究红军的历史,在缅怀革命先烈同时,也铭记中国人民奋斗的光辉历程。
撰稿 / 尹浩礼、刘泽安、黄陆端
供图 / 陈健鸿、尹浩礼、刘泽安、黄陆端
编辑 / 林柏丹
初审 / 陈喆老师
审核 / 安东强老师
审核发布 / 龙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