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乐之旅11.3 | 追忆长征 探索古村

发布日期:2020-11-03

        113日,中大历史学系仁化、乐昌考察团开启了第三天行程。上午我们前往仁化县城口镇,参观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接着进入镇内居民区展开口述史调查。下午我们拜访了著名的古村落恩村,就地开展考察活动。

一、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

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正门

仁化地处粤湘赣三地交界地带,背靠南岭,山多地险,是长征由粤入湘的必经之地。红军在此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二道封锁线,留下了大量相关的革命遗迹。如若要了解红军征战粤北的历史,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就一定不能错过。它是广东省内唯一一座以长征为主题的纪念馆,依托红军过境粤北时留下的丰富革命遗迹,形成了辐射全省的红色教育基地。

进入馆内,我们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依次在《红色星火,燎原粤北》、《战略转移,踏上征程》、《西进乐昌,直取湘南》、《攻占城口,突破封锁》和《血沃油山,红旗不倒》五个主题展馆参观学习,追忆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

在《攻占城口,突破封锁》为主题的展厅中,讲解员利用多媒体重现了城口铜鼓岭战役的场景,激烈的战斗画面和红军战士的英勇气概深深地震撼了我们。铜鼓岭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在蒋介石的苦心经营下,成为堵截红军的第二道封锁线的南端据点。1934114日,执行阻击任务的红军在铜鼓岭遭到敌军独立警卫旅第三团彭智芳部的攻击。红军迅速躲入密林草丛奋勇还击,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战斗持续了两天一夜,双方伤亡惨重。第二天傍晚,阻击任务完成。而红军主力则抓紧战机,摧毁仁化境内碉堡26座,突破了敌人设在城口至桂东间的第二道碉堡封锁线,取得了铜鼓岭战斗的胜利。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国工农红军不畏困难,英勇战斗的事迹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将被永远铭记。历史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过去,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二、城口镇

        在结束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的参观后,师生一行进入城口镇考察并进行口述采访。城口镇是著名的红色村镇,位于仁化县东北部。朱德、陈毅、谭甫仁等多位中共重要领导人在这里留下了足迹。193410月,红军在此发起了突破国民党军封锁的铜鼓岭战役

        近年来虽然进行了翻修改造,但镇内大部分房屋仍然沿用传统建筑风格,保留了历史风貌。谭甫仁将军故居,老盐街、胜一理发店等重要革命历史遗迹保存完好。青砖黛瓦间,现代生活和传统文化,红色精神和时代风貌融为一体。

        在谭甫仁将军故居,师生一行就故居的建筑风格和外墙装饰进行了研究。故居正在修复保护,不能入内尽览百年前的风貌,在故居外的老街上,我们遇到一位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本村阿姨。虽未亲身经历红军长征和粤北红军游击战争,但她却对谭甫仁将军事迹等革命年代的往事娓娓道来。在村中的杂货店上,我们有幸采访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太太。老人虽对红军已印象模糊,但对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却深有感触。这是她第一次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吃上了饱饭。对村民进行了更广泛的口述采访后,我们发现尽管红色革命年代已经远去,但红色故事依旧在村民之中口口相传;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不仅体现在一处处文物单位和纪念馆,更融入了城口镇的日常生活和集体记忆中。

在老盐街,师生们发现了革命标语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地主武装”“土地革命等口号,仿佛把时间带回到风云激荡的革命年代。红军长征,一路播撒革命的种子,挽救中国人民于水火。时光荏苒,当年的红军战士多已不在人世,但他们的革命精神未曾远离,永远留在了人民群众的心中。

 

三、恩村

下午,历史系师生来到了恩村。恩村位于仁化县东北部,四面环山,并靠近连接湖南九龙江和粤北珠江的重要水路——恩溪。

在老盐街,师生们发现了革命标语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地主武装”“土地革命等口号,仿佛把时间带回到风云激荡的革命年代。红军长征,一路播撒革命的种子,挽救中国人民于水火。时光荏苒,当年的红军战士多已不在人世,但他们的革命精神未曾远离,永远留在了人民群众的心中。

恩村历史源远流长。据明嘉靖《仁化县志》卷二山川篇记载:越王勾践灭吴,夫差子孙南逃避难,在此(现恩村石围古榕树下)迷路,而追兵紧随其后,幸遇溪边老妇指路得脱(向西南走,到吴竹岭下定居,此岭下有一溪亦名吴溪)。事后,吴王子孙以金帛报其恩,恩溪(锦江河)、恩村由此得名。在村民的介绍下,我们得知蒙姓为村内的第一大姓氏。据《仁化县志》和《蒙氏族谱》记载,蒙姓源于山东沂蒙,乃秦朝大将蒙恬后裔。先祖念万承公携三子念四念五念六三兄弟,从江西于都来到韶州经商。念四公见此地四面环山,钟灵毓秀,乃罕有风水宝地,遂于宋元丰七年(1084)在村中定居。另外,恩村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蒙氏第三代蒙天民于北宋庆元五年首登科甲,此每朝每代,族内皆有子孙考取功名。

        恩村也是一个红色革命村19341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力总计八万六千余人在城口镇休整。红一军六团四部驻扎在恩村,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相对富足的恩村百姓捐助粮草,救助伤员。年轻人或踊跃加入红军,或为红军带路。1993年,恩村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补划为革命老区。

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的版画

村民还向我们介绍了恩村独特的传统民俗——舞香火龙。传说恩溪乃潜龙之地,蒙氏为祝愿子孙顺利,故每年从大年初二到正月十五晚上举行舞香火龙,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香火龙采竹篾和稻草绑扎而成,分为三大部分,共七段。先用竹篾扎制骨架,表面绑扎稻草,遍身插香。大年初二晚上,叫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老或当年科举高中者点睛,此举名为起龙。其后,七个身穿火服的壮汉会在锣鼓声下舞龙,并在村中各个祠堂前舞蹈。此后几晚,香火龙会到各家各户以及邻近村拜年,恭祝吉祥如意。正月十五晚上舞龙结束后,群众从火龙身上摘香接福,并将龙神送进恩溪,名为送龙

 

今天,我们徜徉于历史的海洋中,既感受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又明白了革命胜利背后的艰辛。现场感受历史,除了让我们更加了解历史的真相外,也明白了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需要向红军学习不畏艰辛、直面困难的勇气和永不退缩的精神。

 

撰稿 / 王霏、熊子钦、魏诗颖

供图 / 王霏、熊子钦、魏诗颖、吕梅芝

编辑 / 镇鑫

初审 / 陈喆老师

审核安东强老师

审核发布龙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