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2021 | 顺德之行Day4-5【历史人类学实践教学】
2021年11月4日和11月5日,我系本科生实践教学历史人类学课程组前往了登洲村、潭村、大都村和碧江村,对当地的祠堂进行走访调查。这些村落有丰富的祠堂资源,既有古代保留至今的宗祠,也有现代重建的祠堂,是考察与宗族相关的历史人类学问题的宝贵资源。
Day4
11月4日上午,师生一行先前往登洲村。第一站来到了登洲三字经文化公园,即区氏大宗祠。参观期间,区氏族人与同学们分享了七本区氏族谱。这些族谱见证着区氏宗族的历史变迁和传承,同时也是珍贵的史料,因此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和拍摄记录,为后续研究做准备。区氏大祠堂的西北方有一座特殊的庙宇——无地庙,它以四根柱子为支撑腾空建在河道上,这引发了老师、同学们的强烈兴趣,并对其背后所体现的历史人类学问题展开热烈探讨。大宗祠的东侧有列圣古庙和财神庙,登洲村中心还有一座萧爷庙,是村民共同祭拜的主庙。
随后,第一、二组同学前往潭村考察其他祠堂,而第三组同学留在登洲村继续考察。潭村在明清时期以水道通达而闻名,如今也修建了大量祠堂,且祠堂附近多有社庙。同学们先后前往了六世学士何公祠和潭溪何公祠,并在后者发现了两块碑。此外,还走访了陈村第一所电报所(电话所)、真君古庙、绣圃私塾和三界古庙。前几天的行程中,同学们主要考察村镇和祠堂,第四天则见到各种类型的庙宇。经过同学们讨论和研究,登洲村和潭村的庙宇中祭拜的神并不相同。查阅文献后,有同学指出顺德之地神灵崇拜的多元化,不同地区往往会崇拜不同的神。但还有的同学和村民聊过后,认为村民在拜神的时候会考虑到其实用性,即神灵对居民的帮助,而忽视神灵与神灵之间的区别。
第三组同学留在登洲村,对吴氏、何氏大宗祠进行了考察。何氏大宗祠是何氏近年来在顺德地区新建的总祠堂,祠堂规模弘大。同学们发现登洲村的何氏大宗祠与此前考察的龙江镇梅氏、温氏大宗祠略有不同。龙江镇的大宗祠对祖先功绩和家族文化都有较为详尽的介绍,而登洲村的何氏大宗祠则还没有对家族历史文化形成较为系统的叙述。何氏大宗祠内有两幅登洲何氏世系图,但登洲何氏第八世之后部分内容缺乏记载。经刘志伟教授的提醒,以上现象反映了宗族历史文化正在构建的过程,有力支持了宗族是由后人不断构建整合而成的这一观点。
下午,三组同学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前往大都村。第一站是甘氏宗祠。云叟甘公祠、甘氏家庙祠和棠溪甘公祠三间宗祠并排而立。甘氏老人给同学们分发了由甘氏族人编纂的《大都甘氏纪事》,以便帮助于同学们理清大都甘氏的发展脉络。听完老人的讲解,师生们继续前往下一站——梁氏大宗祠。梁氏作为大都村最大的宗族,在村内还有岐周梁公祠、禾渚梁公祠和南堂梁公祠等众多祠堂,同学们都一一进行了实地考察。除此之外,同学们还跟随讲解员前往了罗氏宗祠、区氏宗祠等处学习。
在初步了解大都村祠堂的概况后,同学们开始了自主深入探索的过程。三个小组的同学各自选定自己的探索方向,在大都村分头展开田野实践:有的同学选择研读梁氏大宗祠里的碑文;有的则主动访谈祠堂附近的居民,了解大都祠堂群波折的建造历程;还有部分同学前往周边的老街,探索老街的兴衰。
当天晚上,同学们结合考察经历自主讨论,总结一天的所见所想。有同学指出可以通过辨析不同祠堂的区别研究不同宗族影响力的大小;有同学则想追溯某一宗族的世系,探究其是否存在虚构族谱的情况;还有同学试图分析祠堂中捐赠榜上不同宗族的姓氏,探讨宗族与宗族之间的通婚情况与合作模式。
助教师兄师姐们也和同学们一起交流讨论,鼓励同学们多去把握这几天考察内容的关联性,为第五天的总结报告做准备。有同学一直抓不住方向,认为难以总结出一条清晰的主线。师兄师姐们则建议大家从考察点之间的联系入手,寻找地理、宗族、市场等因素关联的可能性,并强调不要先入为主,认为其中一定存在因果等关系,必须拿实地走访的记录和史料文献作为探索的例证。凌晨,讨论在良好的氛围中落下帷幕。三组同学在助教的协助下,都大致理清了最后一天总结汇报的思路。
Day5
第五天上午,师生一行前往碧江村,碧江村曾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是一个有着浓厚历史底蕴的村落。同学们主要考察的是碧江金楼古建筑群,碧江苏氏家族曾在此聚族而居。该建筑群位于碧江村心大街南端,由职方第、金楼、亦渔遗塾、慕堂苏公祠等多座含有岭南特色建筑组成。
考察期间,同学们在慕堂苏公祠里发现了五通碑刻,分别是《重修金粟碑记》(上下)《重修金粟禅院碑记》(上下)《义勇祠碑记》,纷纷开始清理并阅读。同学们发现原先金楼古建筑群中有佛教禅院,乾隆年间签订的《碧江通乡禁约》便放在禅院一侧,方便告示乡民。从中可以看出禅院庙宇等在某些程度上是具有集结乡民功能的公共空间,这与祠堂的作用有一定的相似性。
总结汇报
下午,同学们进行本次顺德考察的总结汇报。第一小组全体同学通过分享自身在考察前的期待,考察中的收获,勾勒出了自己心中的陈村。其中王可同学认为自己更加了解了布罗代尔的三段论方法,并感受到历史人类学还是应该深入田野。杨韬同学则以谢老师在考察前提到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自我整理和反思:我是谁?为什么选择这一节课?我想学到什么?杨韬同学还汇报了第一组同学以甘氏宗族为例,对于宗族构建整合过程的理解。根据第一小组对甘氏世系的探究,甘氏宗族是从嘉庆年间,即甘氏十七世孙开始进行整合宗族的工作。他们追认六世祖为共同的祖先,但几房之间可能并无血缘关系,是为了相互协作,共同生活的需要而整合在一起。这个过程中房系不断扩张,最终形成十房的规模。为何其中有几房记载无后,第一小组认为由于史料的缺乏,还难以下定论。
第二小组同学探讨了宗族形成、发展,宗族之间互相合作并逐渐衰落的过程,用大量研究中的细节夯实了内容。杨波同学和戚富昌同学遵循着宗族依托于宗祠而产生、活动和变化这一脉络,将小组成员近三日以来在足迹所遍及的龙江、陈村获得的,包括口述史记录、碑铭在内的资料结合组织起来。他们试图通过这些资料反映陈村社会变迁的趋势,并构建一个以宗祠集资建设和个人活动、共同活动为表现的宗族新陈代谢的过程图景。
第三小组同学从区与欧的姓氏辨析讲起,说明登洲村的区姓与陈村的欧姓本为同一根。进而根据访谈所得,分析了宗族成员对宗族抱有的骄傲感,例如他们和一些村民对于古庙的所有权看法不同。汤瑾同学接着分析了祠堂中牌位与祠堂后墓碑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六只脚”应用软件所记录的路线,并在地图上标记出来,第三小组成员还发现了登洲村,碧江村,大都村中祠堂和水系、道路分布之间的密切关系。庞少博同学则以宗族与个人之间的关联,引出了对宗族与市场发展互动关系的探讨,并讨论了影响市场形成的政府力量、地理优势等因素。
同学们总结汇报后,刘志伟教授上台点评,指出同学们做田野调查时,不应该在心中持有刻板印象。比如研究宗族与市场关系时,不应该先入为主认为宗族一定能控制市场,也不应过度复杂化宗族这一概念。刘教授指出,宗族是人为构建出的理念,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基于实地研究发现进行讨论,不能被书中概念困住。
随后,助教师兄师姐也对五天的考察进行了分析总结。童境如师姐建议同学们在讨论时要提高专注度,可以通过记笔记的方式理清思路。黄王韬师兄强调在访谈时语言不通的同学可以通过受访者的面部表情观察受访者,分析受访者叙述期间的情感变化。陈甜甜师姐建议同学们多了解、采用人类学的方法,并推荐了相关论文。陈浚林师兄则从自身考察经历和感悟为例子,指出同学们在考察中不应有刻板印象。包梦圆师姐认为同学们在考虑问题时,要从更长的历史范围、地理范围思考。卢卓瑜师兄建议同学们多多关注行程内在的关联性,不要忽视探索过的重要地点。王思聪师兄认为同学们在考察时要把握细节,不需要一开始就能全盘掌握,而要逐步真正“进入”一个历史地理区域,并发现该地域与其他地域的区别和独特性。
下午五点,进入总结大会的尾声,谢湜教授对同学们考察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导。谢老师首先指出,田野考察不是全靠阅读资料,而应该做思想的实验室,把自己放回现实的人类社会,去思考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史料,但不能形成完全确定的观点,而应该结合实地考察中的发现来判断。此次的陈村考察,同学们习惯去问为什么有某一现象,其实也可以更多地去思考为什么没有某种现象。例如新圩自乾隆十三年建成,逐渐发展成其成为大宗商品的集散地,但未必能成为更大规模的市场。
随后,他针对同学们分析和汇报时的情况,指出田野实践教学应该勇于试错。许多同学们不会粤语,在访谈中遇到一定困难,但逐渐找到感觉。同学们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需要面对许多突发情况和可能遇到的失败,并加强自己表达、讨论和研究的能力。amjs澳金沙门151(中国)有限公司重视田野考察,正是因为这是锻炼同学们综合素质的绝佳方式。
最后,谢老师分析了陈村商贸文明的价值。与世界上更多商镇的相比,陈村有其独特地位。其背后体现出商贸文明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有着剧烈的盛衰和沉浮。商业性的聚落与一般的乡村聚落有研究视角的差别,但我们不能把乡村与城市割裂,乡村聚落的考察方法也可以拿来运用于商业聚落的研究中。同学们应该注意不能过度依赖功能性的判断(人们有需要就一定能形成什么)和过于具象的空间视角(有什么地理资源就一定能形成什么),而要从多种角度思考商贸发展的原因。谢老师还提醒同学们需要去思考宗族与其他要素的联系,以及宗族自身发展的力量。比如宗族祠堂中记载了一些非宗族的行动,这就体现了宗族不是割裂的,而是与社会中其他文化、事件有很多关联的,在思考时要有整体性。在记述和整理时,同学们需要逐步掌握历史积淀形成的事实,灵活运用历史表述的文本,对人的文化有进一步的尊敬和理解,将人文关怀和历史研究相结合,继而完善自己的考察所得。
本次田野考察到此圆满结束,同学们在这次考察之行中有了许多思维视角和研究方法上的收获。相信未来我们将会逐渐掌握田野调查的方法,做出更加贴近历史,贴近人文的研究。期待我系本科生实践教学历史人类学课程组进一步的发展!
撰稿 / 庞少博 汤瑾 冯晓茵 余芷晴
供图 / 谢湜老师 卢卓瑜 赵葭莹 庞少博 汤瑾等
编辑 / 赵晓婧
初审 / 徐翠丰老师
审核 / 谢湜老师
审核发布 / 杨元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