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2021 | 顺德之行Day1-2【历史人类学实践教学】

发布日期:2021-11-05

2021111日,我系本科生实践教学历史人类学课程组由刘志伟教授、谢湜教授、徐翠丰老师带队,师生一行26人从广州出发,开启了顺德考察之行。

111日、2日,师生一行主要前往龙江镇、陈村镇进行考察学习。

龙江镇是岭南农商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桑基鱼塘造就了灿烂的两龙文化,是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曾经出现四方商贾云集之地、六合堂奥之区的繁荣景象。

陈村镇位于广东珠三角中心,居广州、佛山、顺德、番禺和南海交汇处,为顺德的北大门。作为广东四大名镇之一的陈村镇对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Day1 从文献到田野

        第一天早上,同学们主要考察了桑园围博物馆和龙江历史文化展览馆,并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了甘竹滩洪潮发电站。下午在当地居民李瑞华的陪同和讲解下,师生前往陈村镇旧圩龙津文化陈列馆和陈村旧圩考察学习。其中,陈村镇旧圩龙津文化陈列馆中展有一幅称为旧圩清明上河图的画作,画中非常细致地还原了一九五二年陈村旧圩部分商铺的名称及具体位置,展现了当时人们经济生活的细节,为我们理解其时的旧圩提供了很好的依托。

图1 李瑞华为师生讲解
同学们在读刻碑

        一天的考察过后,各组同学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分别就水系、水利、圩田与聚落等展开了报告与讨论。在报告中,许多同学都谈到了顺德的水系问题,但谢湜老师提醒大家,六千至七千年前左右,如今称为顺德的地域还是大海汪洋,泛泛而谈堤围修建用于防洪的说法是欠妥的。对于桑园围而言,其首先是为了围占江湖淤滩为田,再是为防止水土流失,防洪更多是现代效用。老师们教诲道,我们应该从桑园围中窥见珠江三角洲由宋至民国的开发历程,继而将思维过渡到聚落的生成历史中。从博物馆、展览馆的参观学习中,我们意识到陈村并不是封闭的小城镇,而是连接着整个珠三角地区,乃至东南亚。

刘志伟教授发言

        在第一天晚上的汇报中,同学们主要就读本材料和刘志伟、周新年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展开讨论,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地的考察体会。由此,谢湜老师再次提醒大家,应将历史文献和实地田野考察相结合。

 

Day2 宗族:实体或语言?

 

        第二天,我们考察了龙江镇的绥靖伯庙、大光明、叶氏宗祠、悦源叶公祠、贞女桥、温氏大宗祠、梅氏大宗祠等地,

      踏入悦源叶公祠后,其神位牌的书写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牌上写着悦源叶公、太婆之神位,同学们由此发问:神位牌上为何会出现女性——“太婆太婆的身份究竟为叶公之妻子还是叶公之祖母?

       基于上述疑惑,我们在参观温氏大宗祠时,便着重观察了其神位牌的书写,发现许多牌上同时写有。这让同学们不禁猜测可能是因为当地女性参与经济活动较多,故而地位相对较高。

       在对温氏后人的采访中,我们得知该祠在文革时期曾遭到破坏,现在看到的神位牌是20082009年重修时所塑,其书写内容完全由后人决定,并非按照历史原貌复刻,且神位牌可通过购买获得。

图1、2 同学们在考察宗祠
图3 讨论报告会

        在参观梅氏大宗祠时,同学们认真研读了雍正元年、咸丰八年与同治四年的三块碑刻。同学们大多将重点放在碑文的前半部分,即建祠、重修缘由等,而对捐赠者与刻碑时间关注较少。谢湜老师指出了我们关注重点的偏差,并提醒同学们注意大历史的重要性。当我们将着眼点落在梅氏宗祠本身的发展时,不可忽视修祠的时代背景,即清前期的赋役改革、清中后期的社会动乱以及地方社会秩序的重建。

同学们正在认真解读碑文
三组同学正在积极进行讨论

       

        通过两天考察活动,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意识到文献与田野考察结合的重要性,开拓了自身的历史视野,信心满满地期待接下来的行程。

 

 

撰稿 / 第一组:杨韬 王可 赵葭莹 黄华烨 代宛玉

供图 / 代宛玉 卢卓瑜等

编辑 / 晁锦翔

初审徐翠丰老师

审核 / 谢湜老师

审核发布 / 杨元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