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2021 | 知行合一 ——考古文博理论与实践(一) 10月30日到11月2日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
2021年10月30日早,伴随着金秋十月的斜风细雨,熊寰老师、艾姝老师率领“考古文博理论与实践”考察团正式出发,来到了素有“两广门户”之称的肇庆市封开县。封开作为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其历史文化渊源十分深厚,拥有大批罕见的文物古迹,古人类文化遗址、古墓葬、古窑址品类齐全,极具考察价值。“考古文博理论与实践”考察团在此处开始了我们的考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将实践操作“外化于行”。
一、初学乍练——博物馆研习与窑址初探
10月30日上午,“考古文博理论与实践”考察团抵达封开县博物馆,拉开了本次考察的序幕。
考察团来到博物馆的第一个环节是自由参观环节,各个同学分散在陈列展示区的粤语展示厅、风俗风情展示厅和封开历史文化展厅等进行参观,对封开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沿革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随后,熊寰老师在序厅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围绕“都苗瓷窑址群”展柜内的照片讲解了都苗村窑址的出土物存在胎质粗厚、器型单一但釉色不错等特点,并指导同学们分辨器物的口沿、圈足等。
此外,熊寰老师详细说明了广东西江流域陶瓷考古工作的重要性,指出陶瓷理论知识与鉴定体系的建立有赖于长期的考古发掘经验、陶瓷传世鉴定知识的积累和科技考古手段的发展。
30日的第二个考察点是封开县都苗村窑址,此时雨水渐大,给本就不平坦的考察之路又增添了些许困难。
30日的最后一个考察点是封开县灶埇村窑址,当考察团顺利抵达该窑址时,时间已经来到晚上6点,此时的天气状况并未有所好转,因此在该处只能走马观花,很难深入感知与实践,但全体成员仍然保有高度热情,仔细观察窑址情况,努力盘活所学知识,坚持完成考察活动,以实地观察的形式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随着考察团离开灶埇村,第一天考察就此落下了帷幕。由于天气等多方面原因,实践活动遭遇了诸多困难,同学们的实操也只是浅尝辄止,这一天的结束终究不太圆满。但考察团既学习到了田野考察的重点、出土文物的特性等理论知识,又下到田野中接触了实物,可谓充实而有意义。
二、渐入佳境——再探窑址,进展顺利
10月31日上午,考察团一行来到了长岗镇水口村,幸运地遇到了对水口村窑址较为了解的一位村民,他带我们踩点了此处原有的两块窑址,但或因此处某些地方已被征收用作工程建设,只在地表看到了少量碎陶片。
31日下午,我们再次来到了封开县都苗村窑址。这次没有下雨,烈日也隐藏在浮云之后,微风徐徐、温度适宜,正是上山考察的好时候。在熊寰老师和艾姝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考古文博理论与实践”考察团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猪圈旁边的“羊肠小道”,同学们终于不用踏着猪屎、躲着猪上山了!趁着天气正好,大家在该处窑址积极探索,观察存在于土壤表层的瓷片,仔细比对瓷片的款式、材质与之前学过的内容是否一致,辨别其属于哪个部位、是哪种器型。各组同学分散在窑址各处,会为无所发现而失望,也会为成功辨认瓷片的属性而欣喜若狂。
到了要离开此处前往下一个考察点的时候,大家都恋恋不舍。其中几组同学往山头的另一方向下山,通过走访村落遇到了都苗村村支部的其中一位小组组长,他将自己对都苗村遗址的了解都向我们娓娓道来,加深了大家对都苗村的了解,在某种意义上为遗址提供了补充的口述史料。
三、驾轻就熟——实践操作再深入、理论知识再巩固
11月1日,考察团主要去了扶赖窑址和鸿运水泥厂两处。不同于前两天的行程,这一天熊寰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两场形象而精妙的现场教学,给大家提供了丰富的直接经验,帮助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首先是在扶赖窑址。扶赖窑是唐代的窑址,出土文物大多器型简单、胎质粗糙、无釉、无纹样,一般是平底。该窑有大约半米厚的堆积层,可看出当时的烧造量并不是很大。在此熊寰老师强调,此次考察的重点是找到窑址的断面,观察堆积层,研究地表的标本,与课上所讲的知识作比对。
1号下午,我们抵达德庆,去往云苍公路的鸿运水泥厂,此处有一座馒头窑,部分窑壁裸露于地表,清晰可见,非常难得。熊老师也在此处现场教学,讲授了窑炉知识。平日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在田野现场面前,迅速容易理解了,这就是田野教学的价值与魅力吧。
11月2日,考察团去往德庆县博物馆和德庆学宫,对德庆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德庆学宫,是南方最大的孔庙,并是广东省现存唯一的一处宋元两代砖木结构古建筑。我们现场学习了其独特的“四柱不顶”木架构形制,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这数日去的几个窑址都位于山林倾斜处,但经过几天的考察活动,同学们已经熟能生巧,上山下坡都颇为得心应手。过程虽苦虽累,但学习新知识、活用旧知识的喜悦丰盈在每一位同学心中,便也不觉得苦、不觉得累了。最重要的是,即便我们探寻到的窑址并没有太多的经济价值,可在各个窑址的不断探索中,我们得到的学术性收获是无法用经济来衡量的。同时我们还现场学习了古建筑知识,跨越不同的领域,实践不同的研究视角,这种收获增强了我们的认识、学习和研究动力,也成为我们“考古文博理论与实践”考察团能够一直保有精神气,元气满满地考察的前进动力。
撰稿 / 陈嘉禧
供图 / 程子琳、周颖瑜、康子凡
排版 / 周颖瑜
初审 / 熊寰老师
审核 / 谢湜老师
审核发布 / 杨元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