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中的革命史:汕尾海陆丰红色革命考察DAY2
2021年4月28日,amjs澳金沙门151(中国)有限公司师生一行前往海丰县黄羌镇,开展第二天的革命历史遗址考察。在海丰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罗建奇、前主任蔡忠,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金牌讲解员罗晓梅及当地干部的陪同和讲解下,同学们走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指挥部、红四十九团营地旧址、红二师后勤处、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文武庙、红二师革命烈士纪念碑、红二师师部旧址、红四十九团团部旧址、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遗址、东江第三游击纵队新编大队队部旧址等革命历史遗迹,并在当地进行口述调查。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指挥部旧址
上午,在东岭村古佛添书记的陪同下,师生首先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指挥部旧址。旧址位于东岭村委石头坪自然村,原为成昌学校,后为东岭小学。1949年7月下旬,粤赣湘边纵队司令员尹林平带领三个团进驻黄羌,包抄国民党胡琏部,指挥部设置在此处。8月5日至7日凌晨,我军与国民党军队激战两天,最终取得了罗輋战役的胜利。
红四十九团营地旧址
随后,考察团前往黄羌镇东岭村委罗輋屯自然村,考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十九团营地旧址吉祥楼。1929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第四十九团在朝面山成立。该团常在海陆紫、潮普惠一带作战,他们回到海丰时多宿营于此。
范氏宗祠
范氏宗祠位于黄羌镇东岭村委坪岭自然村,坐北朝南,始建于清代。宗祠的门楼尚存,但经过岁月的洗礼,内部建筑已经坍塌,院内杂草丛生,仅剩下八根石柱。1927年10月,撤退到海陆丰的南昌起义部队在朝面山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师。由于部队驻扎在高山,交通不便,语言不通,中共海陆丰县委在这里设置后勤处,为红二师采购运输物资,提供夫役和翻译人员。
古书记介绍,海陆丰广大农村地区拥有大量的革命遗址,但这些红色资源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由于年久失修,不少建筑已经坍塌或摇摇欲坠,希望能尽力改变这种现状。在实地走访中,同学们也深刻感受到,革命遗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能够直观、生动地展现革命历史上的事件、机构和人物,不但是我们学习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的生动教材,如能更好地发掘、保护和活化利用,讲好故事,更是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重要帮手。
吕氏宗祠
离开东岭村,在东陇村钟嘉耀书记的陪同下,师生一行进入东陇村考察并进行口述采访。坐落在黄羌镇东陇村委官田自然村的吕氏宗祠是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的旧址。1927年9月,中共海陆丰地委和东江特委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攻克了海丰和陆丰县城,分别成立县临时革命政府。25日,国民党军陈学顺团反扑,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迁驻于此处。
在宗祠外的空地,年过八旬的老村长为我们讲解官田村的革命历史。同学们还分组对当地村民进行口述调查,收获良多。通过访问,同学们增强了对历史空间和历史场景的感知,初步了解口述史的方法,感受到田野考察的乐趣。
文武庙
上午最后一个考察点是文武庙,这是当地供奉文昌帝君、伯公伯婆的庙宇。1927年6月,黄雍受南方局和广东省(区)委的委派来到黄羌,在这里召开党的领导人会议,宣布成立东江革命委员会,公开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文武庙成为东江地区组织暴动的最高指挥机关所在地。1927年11月上旬,海陆丰第一个乡级苏维埃政权就在文武庙旁的大榕树下宣告成立。
文武庙的隔壁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黄羌革命史料馆。展览由“黄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第三次武装起义及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根据地的艰苦岁月”“抗日壮歌”等部分组成,详细介绍了黄羌镇的革命历史,再现了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星火燎原、坚持革命的峥嵘岁月。
黄羌林场位于海丰县东北部山区,与惠东高潭、紫金南岭、陆丰激石溪交界,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午饭过后,考察团乘车来到这里,首先瞻仰了红二师革命烈士纪念碑,先后考察了红二师师部、红四十九团团部、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东江第三游击纵队新编大队队部等革命旧址。
革命烈士纪念碑
红二师烈士纪念公园位于黄羌林场,是在原红二师烈士墓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现包括“红星广场”“时光广场”“阅兵广场”“号角广场”和“东江平台”5个部分。园内祭奠着65位有姓名的烈士和33位无名英雄的遗骸。黄羌林场古日昌场长为大家简要讲解了红二师在当地的革命战斗历程,并结合当下的革命老区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基层干部对土地革命和当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
红二师师部、红四十九团团部旧址
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军在普宁遭到敌人截击,二十四师团长董朗率1200多人突围。在与东江特委联络人郑志云、张威取得联系后,董朗带领起义军进入海陆丰,于10月9日抵达朝面山。部队休整10天后,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团”,先后展开一系列的战斗。同年12月,东江特委决定从赤卫队员中挑选500余人成立第五团,在朝面山上正式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师部。
红二师和红四师撤离海陆丰后,中共海陆惠紫特委于1929年10月初在朝面山蔡被窝举行军事会议,决定在红二师第五团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第四十九团。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红四十九团力量不断壮大,成为东江地区战斗力最强的队伍。该团在海陆惠紫地区坚持武装斗争长达四年半,为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
1975年,因修建朝面山水库,红二师师部和红四十九团团部原址湮没于库底。2016年,当地政府在朝面山重新修建了旧址。
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遗址
1931年8月,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迁到朝面山苦竹园(现改名富足园)。苏维埃政府在大园窝范氏祖屋办公,附近还设有印刷室、医务处、修枪处、守犯处等部门。
结束今天的考察后,同学们纷纷驻足,欣赏革命旧址旁新修的花园。一望无际的土地上,种满了色彩斑斓的格桑花。园内花香四溢,清风扑面,象征着革命的光明前景。在藏语中,“格桑”意为“幸福”或“美好时光”,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海陆丰这片革命热土上,无数先烈正是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可以告慰先烈的是,经过一代代仁人志士的接续奋斗,人们早已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穿梭于黄羌镇的村落和山林间,考察革命遗迹,采访老区村民,同学们不仅了解了海陆丰苏维埃革命的发展历程,也对革命发生的历史情景有了直观的感知。革命史迹,不仅仅是一张张照片或一篇篇文献。通过实地考察和口述采访,同学们回到历史现场,充分发挥历史想象力,并与历史文献的记载相印证,寻找促使革命发生的历史土壤,思考红军为何在此驻扎、苏维埃政权为何在此成立,加深了对革命史的理解。
撰文 | 张锐滨
配图 | 陈健鸿、洪雨、张锐滨、何泓韬
编辑 | 张若莲
初审 | 张文苑老师
审核 | 安东强老师
审核发布 | 杨元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