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抗战时期中大红色基因

——记amjs澳金沙门151(中国)有限公司师生赴韶现场学习党史

发布日期:2021-07-08

      2021年5月22日,amjs澳金沙门151(中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杨元红率领曹天忠教授、李欣荣副教授及我系本硕博研究生一行9人,偕同中大韶关校友会秘书长彭岷胜、常务副会长司徒鹏、副秘书长叶绍新和沈军等校友,赴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及中山大学坪石办学旧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踏寻战时红色足迹,发掘中大红色基因。

      一、华南抗战中的红色砥柱

      上午,考察团抵达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对旧址及其历史陈列馆进行了参观,并于此观看了《烽火省委》。在参观中,曹天忠教授依据展陈内容进行现场教学,重点突出华南抗战中的中大校友,生动地讲述了中山大学的红色故事,吸引了大批游客随队学习。

曹天忠现场讲授中大红色校史

      七七事变后,南方工委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成立,饶彰风(中大农科)任宣传委员,负责主编机关刊物《大路》。次年,中共广东省委取代“南委”,中大毕业生罗范群当选省委委员,饶彰风、古大存、邱萃藻则在其中分别担任宣传部长、统战部长和青委书记。

      在中共领导的华南抗日武装中,更是处处活跃着中大人身影。东江纵队的总司令曾生、政治部主任杨康华及珠江纵队的政治委员梁嘉、参谋长周伯明等均毕业于中大。同时,亦有大批中大学子投身东纵和珠纵。其中,工学院吴群卓、法学院谭东枝、师范学院冯庆翊、先修班刘渥丹等学子都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大革命先辈于展陈上处处闪现的身影,让中大师生、校友无比自豪,亦使同行其他游客对中山大学的红色历史深感敬佩。

师生、校友参观陈列馆合影

      二、坪石时期的中大党组织与粤北省委

      1940年,在中大地下党组织等支持下,国立中山大学由云南迁回粤北坪石。

      回迁后,中共广东(粤北)省委对这所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南方最高学府给予了高度重视,省委书记李大林亲自领导中大党组织工作,抽调粤中特委青年部部长陈能兴、北江特委青年部部长张江明到粤北省委青年部任职,并动员了一批年轻的党员和富有经验的干部到中大投考、复学,以增强中大地下党组织的力量。其中,张江明常驻坪石,以统一领导、协调中大的工作。

三界庙
——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中共党组织活动遗址(《广东省革命遗址通览  》)

      中大历来是国民党各派系和广东地方势力角逐的重要阵地,粤北省委利用派系矛盾,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并先后组织师生发起了在校长问题上的“迎邹(鲁)挽许(崇清)拒张(云)”、师范学院院长风波“驱齐(泮林)逐张(北海)”运动,以维护中大学术自由传统;又掀起“倒孔(祥熙)”运动揭露四大家族的贪污腐化、消极抗日;并争取“饱和光”,解决师生吃饭和晚上阅读生活困难问题。

      粤北事件后,中大地下党组织决定长期潜伏,停止了组织活动。1944年,张江明回到粤北着手党组织的恢复,此后,省临委和东纵多次派遣钟国祥、赵炳权、李树中等人去到粤北,动员中大党员和进步群众赴东纵参加武装斗争。是年夏,日军南侵、粤北告急,中大党员和进步学生200余人穿越封锁线和敌占区,抵达东江纵队,经东纵青干班培训后,分赴东江、粤北、粤中及珠江三角洲的抗日武装部队和地方政权工作,在华南抗战各条战线上起着骨干作用。

 

      三、田野中的中大红色记忆

      离开五里亭,考察团驱车前往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和师范学院的办学旧址——武阳司、管埠,在地方专家何昆亮老师的指引下,通过实地走访与口述历史访谈,在田野中发掘记忆中的共产党员和红色故事。

      中大迁至坪石后,代理校长许崇清聘请了一批思想“左倾”的进步学者来校任教。87岁的武阳司村民蓝毓廷告诉我们,他的爷爷曾将房子拿给国立中山大学的王先生和李先生居住和办公,爷爷总让他不要打扰王先生写文章。这里的王先生和李先生就是指王亚南和李达。在武阳司,王亚南立足于中国经济的现实,向青年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与中共地下党梅龚彬、涂西畴、卓炯、刘渠等人保持着密切关系。李达则给同学们教授“社会哲学”、“中国社会经济史”两门课程,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唯物论思想。在蓝毓廷、袁性来等人的记忆中,中大师生与当地村民保持着融洽的关系。法学院师生不仅在会在闲时帮村民割禾,还曾在村子里开办过夜校,教授妇女、儿童读书认字。蓝毓廷老人当场脱口背诵“你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大家都是中国人,中国人爱中国”夜校学过内容,将爱国主义教育成果长留在了乡民心间。

考察团在对蓝毓廷老人进行口述历史访谈

      我们也在口述历史访谈中捕捉到共产党员在中大进行地下活动的痕迹。管埠村民廖祝山的爷爷巫廖开才曾在师范学院的厨房帮工,在访谈中,廖祝山回忆了爷爷所讲的故事。当时,中大地下党曾在村中秘密地开办了1年多的夜校。夜校大约有七八人参加,都为成年男性,廖祝山道:“因为是说共产党怎么好,所以不能公开”。之后,廖祝山还带我们探访了侯云辉(疑似共产党员)的墓。他说,侯云辉与师范学院关系甚密,离开中大后被国民党杀害,其尸骸十数年之后为邹氏家族人收葬于管埠,且每年进行拜祭。根据先辈们的推测,他的真实身份可能是中共地下党员。虽然这两段新发现的历史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但至少说明中大办学对当地民众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并为我们之后的进一步寻找红色史料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考察团探访侯云辉之墓

      从中共广东粤北省委旧址到坪石镇的武阳司与管埠,从图文、遗址再到口述,考察团不断收集并发现新史料,尽可能地回到历史现场,捕捉中大历史的红色碎片。在行走中,理解中大校史的针脚在整体历史中的细密之处,体悟中大与中共革命、民族命运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回顾往昔,面向将来,更好地发掘和认识中大的红色传统,让红色基因历久常新,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广东地方史(第一卷)》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2]曾建昭:《广东青年工作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青运史工作——张江明访谈录》,《青运春秋》,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年,第318-330页。

[3]张江明等:《中山大学在坪石时期(1940——1945)的学生运动》,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第59-68页。

[4]林坚:《王亚南传》,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年。

 

 

通讯员:王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