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对外贸易口岸调查Day4 | 江门海关史与华侨华人史考察

发布日期:2020-11-14

        115日,在四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继续在江门市内进行考察。从上午开始,我们先在五邑大学聆听刘进教授关于华人华侨文化遗产的讲座,并对五邑大学的情况进行了简短的了解。接着我们在江门长堤历史街区,也是粤海关江门正税口旧址进行了考察。下午我们来到现江门海关和关史博物馆,考察并聆听讲解。最后我们前往新宁铁路旧火车站。

一、五邑大学讲座

        在五邑大学,我们聆听了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刘进教授为我们带来的新时代视野下的侨乡文化遗产意蕴解读主题讲座并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讨论。刘进教授毕业于amjs澳金沙门151(中国)有限公司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目前主要从事华侨华人史和侨乡研究。

刘进老师在讲座中

刘进老师的此次讲座主要围绕侨乡文化的内涵展开。在介绍了侨乡的基本定义、特征与分类之后,刘老师首先根据侨民学习的不同国家文化,将侨乡文化形态分为东南亚类型文化、北美类型文化、欧洲类型文化,并对侨乡文化内涵进行了总结,认为侨乡文化是由乡村走出国门的华侨华人将国外的文化带入侨乡,根据自身的理解,吸收、融汇本土文化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表现为亦中亦西、不洋不土、土洋结合,是农民阶层的一种文化创造。

在侨乡文化的具体内容上,刘老师着重探讨了建筑、制度、思想精神三方面的侨乡文化遗产。建筑文化以我们这两日主要考察的碉楼为代表,刘老师在此叙述了碉楼产生的历史原因,包括政府的管治力低下、社会动乱下频繁发生的民众械斗以及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并展示了他整理的从1870年以前到1949年后每十年碉楼建筑数量表,说明了碉楼集中产生于1910-1939年期间,其中1920-1929年数量最多;老师也展示了他整理的江门、拱北、三水、广州海关历年进口水泥图表,说明新宁铁路与公路的大量修建为运输进口建筑材料提供了便利;此外,银信亦是碉楼建造的重要条件。在对制度文化的叙述中刘老师主要提及在集资和商业运作中侨民引入的西方机制,如股份制、董事会制度。而侨汇(银信)文化则集文献遗产和思想精神遗产于一体,银信保留了大量当时侨民及侨眷生活状况的史料,其中也体现了华侨的家国情怀

最后,刘老师也将视野转向现实关怀,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当下背景为视角考察侨乡文化内涵,突出了粤港澳三地文脉相亲的特点,在此提示大家侨乡文化与港澳的关联,以及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置与侨乡的密切关系。

此次讲座涉及方面广泛,囊括了我们前几日考察的几个主题,如碉楼、新宁铁路、银信,同时也涉及了我们前几日讨论过的许多问题,如侨乡形成原因、碉楼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条件、碉楼大量出现的时间及出现原因等,并给予我们新的思考意见。同时,刘老师也以做专门研究的学者的思路、视角对侨乡及侨乡文化给出了宏观的意见和看法,如老师提到侨民的外迁和回迁既是被动又是主动的过程,正如孔飞力《他者中的华人》中提到的这取决于具体时空背景下的百姓生存策略选择以及社会机制;老师也认可李明欢教授所提出的我们需要两个世界概念,认为侨民在外国的生存空间和在国内的家乡分别满足了其生存和精神需要;此外上面也提到老师对于侨乡文化内涵的总结。

我组成员对这些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刘老师总结的侨乡文化内涵中主要呈现了移民的主动性、中西文化的交融和移民的阶层属性,而五邑人出洋这一行为可能有从一种生存策略转变为文化传统的可能性;五邑地区原本可能存在的保守排外的社会心理容易被移民的开放性所掩盖,同时其开放性也受到对外交流加强的促进;西方文化移植入本乡并传播成为一地共同特征的过程中,侨民的行为存在多样的动机,而其多种行为最终导致共同文化的出现,同时在这种过程中侨民的行为与当地人的反应也存在一种互动;侨民在其出洋到归国的过程中的身份属性发生了多次转变。

 

二、江门长堤历史街区

长堤风貌街位于蓬江河畔,是江门的商业老区,集合了各个时期重要的商业和文化设施,并逐步形成了墟顶、石湾和骑楼区等重要片区。鼎盛时期,这里的商业、娱乐、物流等行业高度繁荣,曾有小广州之称,是蕴涵着较高价值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考察的主要是骑楼风貌区,包括了常安路、莲平路、兴宁路、仓后路、新市路等19条骑楼街,大部分建筑以1-3层为主。通过观察,我们的组员发现,长堤风貌街的骑楼与我们前几日考察的梅家大院的骑楼建筑在整体的规划上有所差异——梅家大院的骑楼相互之间风格各异,而长堤风貌街的骑楼整体样式较为接近。为此,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得到了初步的解答。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江门被辟为通商口岸后,众多海外华侨和各地商贾纷纷前来投资经商,长堤一带于是华洋杂处,商旅辐辏,呈现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民国十四年(1925年),广东省国民政府批准江门为省辖市;于是,民国十八年(1929年)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间,江门进行了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和房屋建设;其中很大一部分建筑是按照海外华侨带回来的各国建筑图样,结合当地特色设计兴建,样式相仿,形成连续的建筑架空层步行空间和沿街铺面;2001年,长堤风貌街的部分区域再次进行了改造整治,统筹了整体风貌;据此,我们见到的风格相仿的骑楼风貌区应是经过几次修整而留下的。

长堤历史街区骑楼风貌

三、江门海关和博物馆

下午的考察地点是江门海关旧址。旧关址位于西江与蓬江交汇之处,现为中国江门海关办公场所。如今,旧关房屋所存无几。除平房一间外,惟有关址后山的税务司官邸得以留存,现用作江门海关历史展览馆。该馆历叙江门关创设至今之历史。在海关人员的陪同下,我系师生考察了江门关史展览馆。

考察海关旧屋
​​​​​

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规定,江门新辟为通商口岸。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设立江门洋关,江门常税关和甘竹洋税关由三水关划归江门关税务司署管辖。此后,江门关管辖范围逐渐扩大,曾管辖包括江门、阳江、中山、茂名市在内的14个常税关、分卡、分所。在江门关中,洋员占据海关高位,地位和待遇远胜华员,华员备受歧视,反映了旧海关带有的殖民性质。

在江门开关后,电报局、邮局、天主教堂、亚细亚石油公司、仁济医院、启智学校等机构纷纷设立,使北街从一片冷清的河滩逐步发展成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进出口商品集散地,成为华洋杂处、商旅辐辏的闹市。新式海关的规章政策、管理手段和缉私勘验,推动了海关制度的近代化。江门关的开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但又助推了江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中西文化交融。

听海关工作人员讲解

抗战时期,在日军频繁的袭扰和攻击下,江门商贸停滞,海关一度关闭。1941年,日军占管江门关,成立伪海关。新中国成立后,江门关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江门海关,海关历史由外籍税务司时期进入到人民海关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江门关开展海关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监管手段与监管科技,在推动广东对外开放和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江门关的创设与发展见证了江门社会经济的兴衰,也是广东社会近代化与中西交融的历史缩影。

 

四、新宁铁路旧火车站

下午约五时许,我们到达新宁铁路旧火车站。新宁铁路(Sunning Railway),又名宁阳铁路,曾是位于中国广东省新宁和新会境内的一条铁路。建于清光绪年间,由广东新宁(今台山)旅美华侨陈宜禧主持建造,1909年通车。此路是继潮汕铁路之后,中国第二条商办铁路,中国第一条民办铁路,全国最长的侨办民营铁路,它从筹备、设计、修建、经营到管理都是由中国人独力完成的。筹建之时,陈宜禧向美国华侨集资,曾是华侨在中国最成功的投资事业。新宁铁路的建成给近代五邑侨乡社会带来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以台城为交通枢纽,以新宁铁路为干线的水陆交通网络,实现了五邑侨乡在近代的交通变革,带来了墟市商业的兴旺,促进了侨乡的经济发展。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新宁铁路便成为日军空袭的目标,铁路受到严重破坏,只能分段行驶有轨汽车。193810月广州沦陷后,国民政府为防日军利用铁路推进,于19381212日命令新会、台山两县政府彻底破坏新宁铁路。一个月之后,江门沦陷。铁路沿线共值三千万港元的设备、车厢、铁轨大部分遭到日军洗劫或散失于民间,到了1942年,国民政府仅收集到33782条铁轨用来修建黔桂铁路。至今,新宁铁路仅剩下北街火车站遗址。

新宁铁路北街站旧址——火车站大楼
广东新宁铁路路线图
陈宜禧
巡城马搭新宁铁路火车的半价票

通过讲座和对江门长堤历史街区、江门海关旧址、博物馆和新宁铁路旧址的考察,我们小组认为,江门市贸易发展和开关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是开关导致了贸易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还是因为城市具备重要的贸易枢纽地位才开关。除此之外,我们还关注到长堤街区中骑楼和广州骑楼的相似之处,并且探讨了广州城在广东地区文化认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但这些还需依赖进一步的文献和口述资料来进行分析。

 

撰稿叶婉芳、肖钧哲、张宇腾、张昭然

编辑 / 庞雅尹

初审潘一宁老师

审核 / 安东强老师

审核发布龙波老师